跳到主要內容
原生故事
::: 首頁
原生故事
與榕共生:自然的智慧
與榕共生:自然的智慧
榕樹
Ficus microcarpus L. f.
植物特性與分布
榕樹(學名:Ficus microcarpa Linn. f.)隸屬於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它在台灣還有許多別名,包括正榕、老公鬚、鳥榕、松榕、根樹、倒吊榕根等,每個名稱都反映了人們對這種植物不同特性的觀察。 榕樹是台灣常見的大型原生喬木,高度可達20公尺以上,樹冠寬闊茂密呈傘狀,樹皮灰白且光滑。獨特根系統包括地下主根與大量從枝幹垂降的氣生根,初時細長柔軟,形似鬍鬚,故又稱「老公鬚」。這些氣生根可在空氣中呼吸,接觸地面後會木質化,發育成支柱根,支撐樹冠並協助吸收水分與養分。有些甚至形成如一樹成林的景象,如澎湖通樑古榕與台南安平樹屋。
命名的由來與故事
植物研究上的學名,多是用希臘文或拉丁文所組成來表明該屬植物的棲地狀況及體型、各器官構造等特有形態特徵而締造而成。榕屬Ficus為無花果的傳統拉丁名稱,因此而延伸至整個屬,種小名microcarpus所指為小果實的意思。木本植物的類名,漢字用“木"和“樹"來表示。“木"字。中文的榕字則解釋為“ 樹冠寬廣,枝葉濃綠,能容人納蔭;故名為〝榕〞樹。也不知道是不是此原因,知名歌手余天的名曲「榕樹下」遙想著當年在路邊的榕樹下,跟著妳一起度過這甜美的時光。
file-1be1232c-c904-44d6-b88c-300a18146ff0.jpeg
榕樹的果實
命名的由來與故事
植物研究上的學名,多是用希臘文或拉丁文所組成來表明該屬植物的棲地狀況及體型、各器官構造等特有形態特徵而締造而成。榕屬Ficus為無花果的傳統拉丁名稱,因此而延伸至整個屬,種小名microcarpus所指為小果實的意思。木本植物的類名,漢字用“木"和“樹"來表示。“木"字。中文的榕字則解釋為“ 樹冠寬廣,枝葉濃綠,能容人納蔭;故名為〝榕〞樹。也不知道是不是此原因,知名歌手余天的名曲「榕樹下」遙想著當年在路邊的榕樹下,跟著妳一起度過這甜美的時光。
file-82450fbf-03a6-4f79-a8c8-23a09c86758c.jpeg
榕樹翠綠茂密的葉子
特殊的生殖系統
榕樹的生殖系統是植物界中最為奇特的例子之一。榕樹的「果實」實際上是隱頭花序,我們常見的榕果是包含了許多小花的花托。一個榕果內通常包含三種花:雄花、雌花和蟲癭花,它們都生長在同一個花托內部;更為特別的是,榕樹的授粉過程需要依賴特定種類的榕果小蜂,這些小蜂鑽入榕果內部,為花朵授粉,同時也在花內產卵繁殖後代。這種專一的共生關係在自然界中相當罕見,也體呈現了榕樹在長期演化過程中發展出的精妙生存策略。
file-2024921-md1g7wdq.jpeg
盤根交錯的樹幹與茂密的氣生根
臺灣文化的連結
在台灣傳統民間信仰中,榕樹常被視為神聖的樹木,在許多廟宇周圍,特別是在南台灣的鄉村地區,常可以看到巨大的老榕樹被尊稱為「樹王公」,成為當地信仰的一部分,也是村民休憩與聚會的場所。作家和詩人常借榕樹的堅韌和長壽來象徵生命力和希望,或用其盤根錯節的形態來比喻歷史的複雜性和文化的深厚底蘊。畫家們則喜歡描繪榕樹獨特的姿態,將其作為台灣自然景觀的代表元素之一。 地處亞熱帶的臺灣,早期來自中國的移民多無法適應這裡的氣候,死於瘴癘時疫者,時有所聞,因此,在端午節當日,家家戶戶則以艾葉和榕樹葉插於門楣,以避邪驅瘴,這與中國和日本常以菖蒲和艾草來避邪驅瘴稍有不同,因為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插艾、榕能使身體強健,台語的俗話說:「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有趣的科學遊戲(震動原理) 摘一片榕樹將葉洗淨,先將葉柄拔掉,先端短尾尖撕開,捲成圓筒狀(由先端向基部捲),將吹嘴處壓扁,吹氣靠嘴唇和葉片間空氣振動發音(上緣貼住上唇內側,使其成為「簧片」功能,集中吹氣於一點,讓空氣循著上唇與葉片的中間吹出,因空氣振動此一具備簧片功能的葉片而發出聲音)。
結語
榕樹作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樹種之一,以其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廣泛的應用價值和深厚的文化意義,成為連接台灣自然與人文的重要橋樑。從其複雜的生態適應策略到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聯,榕樹無疑是台灣自然遺產中的珍貴瑰寶。了解榕樹不僅幫助我們認識台灣的生物多樣性,也有助於我們體會先民的智慧和文化傳統。在現代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榕樹依然以其堅韌的生命力和獨特的姿態,默默守護著這塊土地,見證著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作者:張育森、楊智凱(依姓氏排序)
延伸閱讀
文獻
1. 王志強、呂碧鳳、邱清安、張坤城、陳子英、曾彥學、簡瑞儀、蘇夢淮。2022。原景綠境: 臺灣原生樹種景觀應用手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北市。
2. 莊溪。2024。「認識植物」榕樹。http://kplant.biodiv.tw/榕樹/榕樹.htm
3. 陳文彬。2015。看見台灣原生植物。書林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
4. 曾喜育、曾麗蓉、歐辰雄、呂福原。2005。關刀溪森林生態系之臺灣榕物候。中華林學季刊38(4):377-395。
5. 楊延(小羊)。2023。榕樹禁忌大揭密:從文化、民俗到科學的交織。https://lastjourney.cc/榕樹禁忌
6. 潘富俊。2014。福爾摩沙植物記:101種台灣植物文化圖鑑&27則台灣植物文化議題。遠流出版社,臺北市。
發佈時間:2025/04/23  編輯時間:2025/05/27
回到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