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特性與分布
在台灣的山區與平原,有一種樹木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見證無數代人的生活與變遷,它就是茄冬。茄冬,又名茄苳,是台灣原生且具代表性的樹種之一,長久以來不僅提供陰涼與美景,還與台灣文化、歷史和生活息息相關。今天,我們走進這棵綠色巨人,探索它的秘密與故事。
樹幹挺拔、灰褐色,老樹樹皮粗糙
形態特徵與環境適應
茄冬(Bischofia javanica)為大戟科重陽木屬的常綠或半落葉大樹,分布於中國南部、東南亞至澳洲。台灣的茄冬多見於低海拔平地、山麓與溪流兩岸,常見於廟宇旁、農田邊,深植於土地與生活中。
他的適應力強,濕地與乾坡皆可生長,壽命長,老樹可逾千年,因此被視為「長壽樹」,是台灣土地的守護者。
樹高達20至40公尺,樹幹挺拔、灰褐色,老樹樹皮粗糙,帶歲月痕跡,如沉默長者,亦稱「重陽木」。葉為三出複葉,秋季轉紅,故有「秋楓樹」之稱。
為雌雄異株,花小無花瓣,果實為圓形漿果,鳥類喜食。它耐旱、耐濕、耐鹽,海岸鹽鹼地亦能生長。根系發達,可防水土流失,改善空氣品質,是無所不能的綠色巨人。
三出複葉
秋季轉紅,故有「秋楓樹」之稱
生活中的應用
在台灣,茄冬的應用非常廣泛,從生活到工藝皆可見其身影。其木材堅韌耐濕、色澤紅褐,常被用來製作家具、建材、農具等。老一輩人愛用茄冬木製作牛車輪、水桶、水車,耐用又具濃厚的鄉土氣息。
茄冬果實成熟後果肉甘甜,可生食、製成果乾、醃漬或釀酒,種子能榨油作為食用油或潤滑油。春季的嫩葉則常被拿來煮菜或泡茶,是許多家庭的季節美味。小時候圍爐,家中常做“茄冬雞”,用嫩葉與蒜頭塞入雞腹燉煮,香氣撲鼻,象徵家的溫暖。
茄冬亦具藥用價值。傳統認為其樹皮、葉、果有消炎、解熱、活血之效,尤其葉汁可降小兒高燒,是許多家庭的民間秘方。
在園藝與生態上,茄冬樹形優美、冠幅大,遮蔭效果佳,耐風抗污、易管理,是行道樹與公園庭園的優選。其落葉、樹洞與果實也提供鳥類、松鼠及昆蟲良好棲地,生態價值豐富。
茄冬的果實
文化與信仰的紐帶
茄冬在台灣文化中有著深厚根基,不僅是一棵樹,更承載著人們的信仰。許多古茄冬被尊為「樹王公」「茄苳公」,如彰化、台南常見樹下設祠堂,成為居民祭祀、祈安的場所,每年祭典熱鬧盛大,展現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
對原住民族而言,茄冬同樣神聖。邵族視之為祖靈庇佑的聖樹,鄒族傳說中,茄冬葉是天神創造平地人的聖物,使其在族群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茄冬更深植於地名之中,如新竹的茄苳湖、台南的上茄苳、下茄苳、茄苳林等地名皆與其有關。屏東的佳冬鄉亦源自「茄苳腳」,後改字以求吉祥,顯示茄冬與土地、人們生活密不可分。
彰化市茄苳王公
趣味故事與傳說
茄冬樹圍繞著許多動人傳說,多與其歷史和文化相關。在民間信仰中,茄冬常被稱為「樹王公」,象徵陽剛神力,但也有地方乩童扶乩認為其為「茄苳娘」,展現了台灣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多元想像。而契神習俗中,小孩拜茄冬為契爺,象徵受神木庇佑、健康成長,許多地區至今仍延續這項傳統。
生態方面也有趣聞。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夫妻樹」—茄冬與雀榕共生糾纏,被視為象徵愛情的「異國戀」,展現同生共榮的精神。儘管雀榕具寄生性,但與茄冬仍需取得平衡,營造生態多樣性。
最知名的故事當屬台東的「金城武樹」。這棵因長榮航空廣告走紅的茄冬,成為網紅打卡點。即便曾在颱風中倒伏,修復後仍穩立原地,成為台東文化與自然的象徵。
台東金城武樹。(圖/IG paul1001_1001)
結語
茄冬樹不僅是台灣自然生態的重要一環,也是台灣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信仰與文化中,茄冬都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它不僅是綠色的巨人,也是台灣土地上生命與歷史的見證者,讓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與自然和諧共處。
延伸閱讀
1. 王志強、呂碧鳳、邱清安、張坤城、陳子英、曾彥學、簡瑞儀、蘇夢淮。2022。原景綠境: 臺灣原生樹種景觀應用手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北市。
2. 莊溪。2024。「認識植物」茄苳。http://kplant.biodiv.tw/茄苳/茄苳.htm
3. 陳文彬。2015。看見台灣原生植物。書林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
4. 維基百科。2025。茄苳。https://zh.wikipedia.org/zh-tw/秋枫
5. 潘富俊。2014。福爾摩沙植物記:101種台灣植物文化圖鑑&27則台灣植物文化議題。遠流出版社,臺北市。
6. 薛聰賢。2004。台灣原生景觀植物圖鑑(2)。台灣普綠文化公司,彰化。
7.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2017。民間信仰的茄苳樹王公,也會有性別認同的煩惱?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12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