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訊息公告
::: 首頁 訊息公告
拉芙嵐(Dahulan)舊部落栽植原生樹苗 守護布農傳統文化地景
拉芙嵐(Dahulan)舊部落栽植原生樹苗 守護布農傳統文化地景
2025/05/26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於5月20日攜手辦理百人淨溪植樹活動,地點位於濁水溪集鹿大橋上游濱溪灘地。活動也邀集致力於外來種移除的單位與學界,以及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和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參與,透過移除外來入侵植物銀合歡、清除垃圾,並種下山芙蓉、臺灣櫸、水柳、苦楝、九芎等原生植物,營造多樣生態綠地,提升石虎、穿山甲、草鴞等野生動物棲地,發揮濱溪生態廊道功能。

為配合去(113)年因違規使用而收回的該區域,南投分署自去年11月起推動生態造林,復育約4.29公頃河灘地,栽植原生喬灌木及草本植物逾4,500株,並於今年5月20日擴大辦理本次活動,實踐河岸自然重建與棲地復原目標。

事實上,去年7月即已由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第四河川分署召開溪流與野生動物棲地保護會議,凝聚各界共識,未來移除銀合歡與相關工程作業將儘量避開3至8月的野生動物繁殖季;第四河川分署也承諾,不再核准已成林自然綠帶區域之放租申請,以保障野生動物棲息安全。

南投分署近年積極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劃設6條區域保育軸帶,串聯丘陵、溪流、農地等生態系,其中濁水溪保育軸不僅對上下游連結、整合「森川里海」系統具有關鍵作用,亦是多種野生動物的重要棲地。此次跨機關合作及民間參與的復育行動,正是綠網理念的實踐,未來將持續推動更多夥伴參與,攜手打造全民共好的生態家園。
延伸閱讀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楊瑞芬分署長、交通部觀光署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陳雅雯科長、中鋼碳素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方明達總經理、高雄巿政府農業局高鎮遠副局長共同植樹2
最新消息
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與都歷部落復育酒麴樹種,找回阿美族原味
[台東分署] 今(11)日上午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與約30名都歷部落族人攜手一同在成功事業區第37林班當地傳統地名Tafa(生命之溪)水源地種下當地阿美族人傳統酒麴植物:黃荊及過山香200株,另外該分署成功工作站也加碼贈送參與植樹復育的30多位族人每人1株過山香,希望將阿美族酒麴植物復育的行動延伸到族人,期能推廣到部落運用,延續都歷阿美的傳統酒麴及採集文化。 近年來林業保育署推動原生樹種復育工作,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也連續數年於植樹月贈發民眾臺灣原生種植物。都歷部落長期與臺東分署合作進行國土生態綠網、友善生產及里山倡議(生產地景、生態旅遊)等工作,未來也規劃合作進行擴大民族植物栽植、阿美族食農教育等工作。因此,臺東分署成功工作站特別選在植樹節前夕,與都歷部落合作進行部落民族植物栽植。 過去都歷部落族人釀酒所使用的酒麴植物,包括雞母珠、大葉田香、七里香、黃荊、過山香等,這些植物多生長於森林孔隙地。這次特別選在於成功事業區第37林班,同時也是都歷部落重要水源地Tafa(生命之溪)邊坡旁孔隙地植樹,除希望能保復育這些珍貴的民族植物外,也期待未來本區可成為民族植物試驗的復育基地。這次復植選擇了傳統製作酒麴常用到的黃荊及過山香,在大家的齊心栽植下,一共種了200株,後續也將由都歷部落進行認養及維護。 臺東分署表示這次攜手都歷部落族人「把傳統酒麴植物種回來」,不只是讓當地族人學習如何復育這些民族植物,後續也將輔導部落擴大民族植物種類復育、推動食農教育及里山生活實踐等多項行動,除強化森林生態的韌性外,也讓阿美族人的生態智識與自然環境共同生生不息。 https://taitung.forest.gov.tw/0001062/0075613
2025/03/17
公路邊坡半年後長出原生植物小苗[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最新消息
從揮汗到飆淚 太魯閣志工採種播撒 半年後 震後邊坡喜見長出原生植物小苗
[轉自太魯個國家公園] 0403地震重創太魯閣國家公園,不僅多處坍方,植被也隨土石崩落。為防範銀合歡等強勢外來種趁機入侵,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太管處)在慈濟大學張木林教授指導下,召集解說志工採集原生植物種子,製成種子球,並提供公路總局太魯閣工務段,噴撒於中橫公路福德祠路段的護坡工程。半年後,公路邊坡已見原生植物小苗萌發,令人振奮。 去年夏季,志工們採集密花苧麻、山黃麻、構樹、車桑子、杜虹、駁骨丹等數十種台灣原生先驅植物種子,經處理後製成種子球,優先拋撒於銀合歡可能快速入侵的清水斷崖邊坡,也將部分種子混入植生土噴灑於護坡工程區。部分經歷風雨的邊坡仍持續崩塌,導致種子球流失,但中橫福德祠路段的種子已成功發芽,希望未來能逐步演替為屬於太魯閣的植被。 得知辛苦採集的種子已萌芽,志工們欣喜不已,有人感動落淚,期待小苗茁壯成林,直呼:「這是我們的孩子,太魯閣的希望!」 張木林教授表示,雖然崩塌地終將恢復植被,但若不及時介入,銀合歡恐迅速占領。他觀察到清水斷崖及立霧溪下游部分坍方地已出現銀合歡,因此優先選定清水斷崖與外太魯閣作為震後植被復育區。 研究太魯閣植物生態逾20年的張教授指出,當地地形陡峭、石灰岩環境特殊,孕育出不少珍稀特有種。地震雖然影響植被,但希望透過積極管理,減少外來種干擾,維護太魯閣的獨特生態。 除了種子球,張教授近期也嘗試新方法——將原生植物種子包入草繩與麻線網製成「種子串」,懸掛於崩塌邊坡,適時澆水。今年初已於福德祠下邊坡試驗鋪掛十餘條,短短一個多月後便見新芽萌發,令人期待未來的成長成果。今年,太管處也將持續與張教授合作,推動震後邊坡植被復育。]
2025/03/13
回到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