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訊息公告
::: 首頁
訊息公告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楊瑞芬分署長、交通部觀光署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陳雅雯科長、中鋼碳素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方明達總經理、高雄巿政府農業局高鎮遠副局長共同植樹2
最新消息
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與都歷部落復育酒麴樹種,找回阿美族原味
[台東分署]
今(11)日上午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與約30名都歷部落族人攜手一同在成功事業區第37林班當地傳統地名Tafa(生命之溪)水源地種下當地阿美族人傳統酒麴植物:黃荊及過山香200株,另外該分署成功工作站也加碼贈送參與植樹復育的30多位族人每人1株過山香,希望將阿美族酒麴植物復育的行動延伸到族人,期能推廣到部落運用,延續都歷阿美的傳統酒麴及採集文化。

近年來林業保育署推動原生樹種復育工作,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也連續數年於植樹月贈發民眾臺灣原生種植物。都歷部落長期與臺東分署合作進行國土生態綠網、友善生產及里山倡議(生產地景、生態旅遊)等工作,未來也規劃合作進行擴大民族植物栽植、阿美族食農教育等工作。因此,臺東分署成功工作站特別選在植樹節前夕,與都歷部落合作進行部落民族植物栽植。

過去都歷部落族人釀酒所使用的酒麴植物,包括雞母珠、大葉田香、七里香、黃荊、過山香等,這些植物多生長於森林孔隙地。這次特別選在於成功事業區第37林班,同時也是都歷部落重要水源地Tafa(生命之溪)邊坡旁孔隙地植樹,除希望能保復育這些珍貴的民族植物外,也期待未來本區可成為民族植物試驗的復育基地。這次復植選擇了傳統製作酒麴常用到的黃荊及過山香,在大家的齊心栽植下,一共種了200株,後續也將由都歷部落進行認養及維護。

臺東分署表示這次攜手都歷部落族人「把傳統酒麴植物種回來」,不只是讓當地族人學習如何復育這些民族植物,後續也將輔導部落擴大民族植物種類復育、推動食農教育及里山生活實踐等多項行動,除強化森林生態的韌性外,也讓阿美族人的生態智識與自然環境共同生生不息。
https://taitung.forest.gov.tw/0001062/0075613
2025/03/17
公路邊坡半年後長出原生植物小苗[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最新消息
從揮汗到飆淚 太魯閣志工採種播撒 半年後 震後邊坡喜見長出原生植物小苗
[轉自太魯個國家公園]
0403地震重創太魯閣國家公園,不僅多處坍方,植被也隨土石崩落。為防範銀合歡等強勢外來種趁機入侵,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太管處)在慈濟大學張木林教授指導下,召集解說志工採集原生植物種子,製成種子球,並提供公路總局太魯閣工務段,噴撒於中橫公路福德祠路段的護坡工程。半年後,公路邊坡已見原生植物小苗萌發,令人振奮。

去年夏季,志工們採集密花苧麻、山黃麻、構樹、車桑子、杜虹、駁骨丹等數十種台灣原生先驅植物種子,經處理後製成種子球,優先拋撒於銀合歡可能快速入侵的清水斷崖邊坡,也將部分種子混入植生土噴灑於護坡工程區。部分經歷風雨的邊坡仍持續崩塌,導致種子球流失,但中橫福德祠路段的種子已成功發芽,希望未來能逐步演替為屬於太魯閣的植被。

得知辛苦採集的種子已萌芽,志工們欣喜不已,有人感動落淚,期待小苗茁壯成林,直呼:「這是我們的孩子,太魯閣的希望!」
張木林教授表示,雖然崩塌地終將恢復植被,但若不及時介入,銀合歡恐迅速占領。他觀察到清水斷崖及立霧溪下游部分坍方地已出現銀合歡,因此優先選定清水斷崖與外太魯閣作為震後植被復育區。

研究太魯閣植物生態逾20年的張教授指出,當地地形陡峭、石灰岩環境特殊,孕育出不少珍稀特有種。地震雖然影響植被,但希望透過積極管理,減少外來種干擾,維護太魯閣的獨特生態。
除了種子球,張教授近期也嘗試新方法——將原生植物種子包入草繩與麻線網製成「種子串」,懸掛於崩塌邊坡,適時澆水。今年初已於福德祠下邊坡試驗鋪掛十餘條,短短一個多月後便見新芽萌發,令人期待未來的成長成果。今年,太管處也將持續與張教授合作,推動震後邊坡植被復育。]
2025/03/13
南投分署提供山芙蓉
最新消息
織一片生態綠網 林業保育署贈苗活動3月1日開跑
每年3月是植樹月,今年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邀請全國民眾一起參與「織一片生態綠網」活動,特別提供93種10萬餘株臺灣原生樹種苗木,於林業保育署及全臺各地區分署、航遙測分署、林鐵文資處共154場次贈苗活動中推廣發送,歡迎民眾透過植樹共同參與建構國土生態綠色網絡,營造臺灣生態廊道。

  林業保育署表示,今年贈苗最早場次將於3月1日登場,有民眾喜愛的山黃梔、桃金孃、石斑木類及杜鵑類等,各地區贈苗樹種多元。苗木為臺灣原生種,且配合不同區域提供地區特色樹種,如新竹分署提供萊特氏越橘、野牡丹、蛇莓;臺中分署提供土肉桂、臺灣百合、天仙果、苗栗紫金牛、狗花椒;嘉義分署提供小葉赤楠、阿里山十大功勞、蘄艾、日本女貞;屏東分署提供枯里珍、金門赤楠、黃荊、蘭嶼柿;臺東分署提供兔腳蕨、越橘葉蔓榕、永康山茶、黃荊;花蓮分署提供山櫻花等,所有苗木皆以環保材質包裹土球,請領苗民眾自備環保袋或容器盛裝。

  林業保育署進一步說明,3月1日贈苗活動由該署花蓮分署於美崙溪寵物公園旁(國福大橋西側)發送;最晚的贈苗活動是3月29日計3場次,分別由該署嘉義分署於嘉義縣政府府前廣場與阿里山工作站發送,以及花蓮分署於水璉社區活動中心發送,全國各地共計154場次,歡迎民眾前往索取共襄盛舉。

  各地區贈苗活動苗木索取方式不同,請民眾就近領取苗木時,參考各場次所需配合事項,部分活動須持1至3月份紙本或電子發票,分別規劃以2張或3張發票兌領苗木1株,每人限領苗木株數也不同;亦有部分場次可以直接排隊領取,或透過參加捐血等各式活動才能領苗。活動詳情請參閱「植樹月贈苗活動一覽表」或至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臉書專頁查詢。
2025/03/10
恆春半島的植物秘境:高士佛專書
最新消息
【Ari來去高士~探索恆春半島植物秘境寶藏-講座沙龍暨專書分享會】
[屏東分署]
高士部落,位於恆春半島的核心地帶,擁有獨特的生物多樣性與豐富的植物資源。這裡不僅是南北植物交匯、東西植物交流的熱點,也是當地人民生產與生活的重要依據。高士佛(kuskus)及其周圍的低海拔原始森林,保護了70多種稀有植物,成為保護與研究的重點。該區域的植物資源不僅具有地方性特色,更在生物多樣性與自然保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支持與輔導下,高士部落自2022年底起,已成功調查341種植物,並記錄出18種與高士佛相關的命名植物。這些努力展現了部落對於傳統知識的保存與創新發展,形成了具韌性的社區,並為混農林業與國際接軌開創了先例。

此次專書分享會將由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楊智凱主講,深入探討高士部落的地理、族群遷移、工藝與信仰等背景,並介紹高士佛及當地的民族植物,呈現高士部落在自然與人文多樣性方面的豐富資源。參與者將有機會親自體驗與交流,了解部落的生態保護、農林混作系統及其韌性發展的成功經驗。

活動時間與地點如下:
活動時間:2025年3月7日(星期五)上午10:00
活動地點:屏東縣青年旅創基地(944屏東縣車城鄉溫泉路192號)
活動流程:
10:00-10:30 報到
10:30-10:35 主持人引言
10:35-10:40 來賓致詞
10:40-11:30 講座沙龍暨專書分享
11:30-12:00 分享交流茶會
12:00 賦歸
2025/02/26
大雪山冠羽畫眉於山櫻花叢間
最新消息
大雪山櫻花夢幻綻放,冠羽畫眉共舞迎賓
[臺中分署]
隨著春天的腳步來臨,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山櫻花正盛開!每年二月中旬至三月初,園區內的山櫻花陸續綻放,粉嫩花朵點綴青翠山林,與晨昏變幻的雲海交織出詩意盎然的絕美景緻。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表示:園區內主要的賞櫻景點包括大雪山林道22K、35K收費站及43K遊客中心周邊。在櫻花的吸引下,台灣特有種鳥類—擁有標誌性羽冠的冠羽畫眉,以及臉部兩側帶有白色過眼線的白耳畫眉,也紛紛現身花叢間,輕盈穿梭、啁啾鳴唱,為春日山林增添蓬勃生機,有時還會表演特技,以倒掛金鉤的方式吸食花蜜,吸引遊客圍觀,並拍照記錄下這季節限定的特殊景象。
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臺中市和平區,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區內的山櫻花屬於台灣原生種,每年初春綻放,雖花期短暫,但燦爛的粉嫩花朵吸引遊客前來賞花。此時正值雲海季節,壯闊的雲霧翻騰於群峰之間,搭配多彩的山櫻花,彷彿置身人間仙境。
現在正是造訪大雪山的最佳時機,無論是漫步賞櫻、欣賞靈動的鳥兒身影,或是駐足遠望壯麗雲海,都是不容錯過的大自然饗宴。近期大雪山平均氣溫約為 5-15 度,該分署提醒民眾,上山時請準備足夠的禦寒衣物,並注意行車安全。欲了解更多資訊,請至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灣山林悠遊網」(https://recreation.forest.gov.tw/) 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網站 (https://taichung.forest.gov.tw/) 查詢,亦可電洽大雪山遊客中心 (04) 2587-7901。
2025/02/26
阿里山林下經濟臺灣金線連慶豐收
最新消息
阿里山林下經濟臺灣金線連慶豐收 金蛇狂舞新篇章
【嘉義分署】
嘉義分署自110年起輔導嘉義地區林業合作社、社區及林農參與林下經濟政策,透過專家諮詢及系列輔導措施,成功推動「臺灣金線連」栽植,使阿里山中低海拔森林成為金線連產區。113年,阿里山林業生產合作社及草山社區合作社共生產近百斤金線連,並透過多元課程結合在地文化與森林生態,推動六級化產業,促進森林資源永續發展。

阿里山林業生產合作社理事長鄧同敬表示,金線連曾是阿里山常見植物,因過度採集與環境破壞幾乎消失。108年林下經濟政策頒布後,合作社在嘉義分署輔導下克服種植挑戰,成功提升產量,不僅增加林農收益,也吸引更多林農投入,成為當地新興產業,並期待金線連逐漸回歸原生森林。

嘉義分署結合課程如微景觀生態瓶與森林餐桌,開創金線連新價值,並融合部落文化與森林資源。阿里山合作社理事主席汪志敏指出,這些課程不僅強化林農對森林資源的認識,也推動遊憩、森林療癒與林下經濟的多元發展。

分署長張岱表示,金線連及段木香菇產量逐漸穩定,未來將以「林下良品」品牌推廣,並透過創新課程、產品開發及體驗活動,結合在地文化與森林療癒,發展六級化產業,開創永續林業新方向。
2025/02/14
桃園臺地受威脅水生植物「桃園石龍尾」(林業保育署新竹分署提供)
最新消息
埤塘功能再提升 桃園水生植物保育跨出新步伐
【新竹分署】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日前認養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轄內一處埤塘,並與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合作復育稀有水生植物「桃園石龍尾」,使埤塘兼具灌溉濾水及保育功能,跨單位公私合作強化國土生態綠網效益。
「桃園石龍尾」為臺灣特有的稀有水生植物,主要生長於桃園臺地的埤塘及濕地環境。此植物具有纖細的莖葉與獨特的小型粉紅色花朵,適應淺水或濕潤泥地。早年於八德、龍潭一帶曾有紀錄,近年來桃園地區水域環境變遷及開發等因素,導致棲地大幅消失,甚至在部分區域已瀕臨滅絕。「桃園石龍尾」是濕地生態系統重要指標物種,其存續與當地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復育工作刻不容緩。本次合作除了利用埤塘具蓄水的功能直接維護桃園石龍尾族群以外,新竹分署攜手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持續推動公眾參與活動、棲地營造等事項,希望從埤塘相關管理工作中種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種子。
桃園臺地在過去的千塘之景及水文自然條件下,孕育多樣的水生植物、水棲動物及兩棲爬蟲,為非常特殊的農田濕地鑲嵌地景,然而在近年的環境變遷過程中,水草豐美的景色逐漸被取代,許多動植物也面臨區域性滅絕的風險。因此,新竹分署於2024年開始與桃園在地已經長期投入保育工作的單位合同協力,結合埤塘友善及受脅植物保育工作,希望在地環境及植物能永續。
新竹分署將持續推動桃園在地組織參與,並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融合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的復原力,鼓勵企業夥伴加入保育行列,企業社會責任(CSR)與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行動,支持稀有動植物復育、棲地營造與生態教育,共同為桃園臺地受威脅水生植物織一片生態綠網。
2025/02/14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與茶改場南部分場、臺北市林業技師公會合作研發土肉桂咖啡
最新消息
培力在地山村綠色經濟 「玉桂出雲山」全新土肉桂風味飲品暖心上市!
[臺中分署]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與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南部分場、臺北市林業技師公會三方共同合作開發,以大雪山林業生產合作社林農生產的土肉桂與臺灣在地小農紅、綠茶葉,研發推出「玉桂出雲山」品牌全新的土肉桂咖啡及紅、綠茶飲品,打造出兼具濃郁土肉桂氣息與咖啡香、茶香的特色飲品,展現林地永續利用和多元發展成效,提升山村綠色經濟。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表示,這次新推出的風味新品,選用在地林業生產合作社林農所生產的土肉桂葉做為原料,以土肉桂特有的辛甜香氣,搭配咖啡或茶葉,經多次盲測及比例調整後,研發出「聞之舒心,飲之提神」的玉桂出雲山土肉桂新品。土肉桂咖啡融合咖啡香及肉桂香,使咖啡濃郁的口味變為溫潤,再細細散發淡淡的肉桂香,這種細膩又有豐富層次的口感,帶給味覺與嗅覺獨一無二的感受;土肉桂紅茶及綠茶依茶包浸泡時間有不同的肉桂香體驗,想要濃郁肉桂香,可於茶色較淡時拿出茶包,想要茶香,則可浸泡久一點。
為協助轄內土肉桂產業推展,培力在地林農的土肉桂經營管理技術不可少,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透過林業永續多元輔導方案,自111年起,委託臺北市林業技師公會針對土肉桂產業進行輔導,林農和合作社社員也參與這次新飲品的盲測,希望讓林農了解原料經過加工製程後展現多樣化的成果。為促進在地產業發展,後續臺中分署也將飲品製程及配方,開放授權給轄內的林業生產合作社,媒合林業合作社與食品廠接洽生產,縮短林產業升級所需時間,提高山林收益,也讓這些多樣化成果成為消費者與林農間的交流平台。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指出,玉桂出雲山土肉桂咖啡及紅、綠茶包禮盒,將於1月18日起在八仙山、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開賣,歡迎大家至遊樂區遊玩時順手帶回在地特色產品,品嘗土肉桂風味飲品,為冬季帶來暖心滋味,也藉由購買支持在地山村產業發展,實現山林永續的未來!
2025/01/13
業保育署嘉義分署7日與嘉義縣政府、番路鄉公所、企業、學校與志工等一同於番路鄉陸軍第5彈藥儲備庫建築群辦理小花蔓澤蘭防治活動
最新消息
「梔香滿山!除蔓新森活」 保育臺灣生態環境
今天(9月7日)是一年一度「小花蔓澤蘭全國防治日」,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張岱分署長率領同仁偕同嘉義縣番路鄉公所、嘉義縣政府、金百利克拉克臺灣分公司、蘭潭國中師生、國家森林志工及社區居民等計150人,在嘉義縣番路鄉陸軍第5彈藥儲備庫建築群共同參與移除小花蔓澤蘭活動,現場並有收購小花蔓澤蘭及贈苗活動,移除小花蔓澤蘭後則栽種山黃梔等樹苗,以避免小花蔓澤蘭再生,更可營造多樣性生物棲地。經統計參與人員共剷除小花蔓澤蘭359公斤、栽種山黃梔等芳香植物60株。

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表示,外來入侵植物-小花蔓澤蘭會攀附在樹上,影響植物行光合作用造成樹木死亡,因而有綠色殺手之稱,小花蔓澤蘭繁殖及傳播能力極強,須持續不斷防除避免再度蔓延,林業保育署訂定每年8月15日至9月15日為「小花蔓澤蘭防治月」,而9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六是「小花蔓澤蘭全國防治日」,因此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也在今天邀請機關、企業、學校、森林志工公私協力共同移除番路鄉陸軍第5彈藥儲備庫建築群周遭環境的小花蔓澤蘭,工業技術研究院黃盈賓博士也在活動中發表近年小花蔓澤蘭多元利用成果,讓民眾了解小花蔓澤蘭也可廢物利用做成薰香驅蚊等用途,以及參與小花蔓澤蘭薰香DIY製作體驗。

為鼓勵民眾一起除蔓護生態,今年到12月16日為止,嘉義分署每星期一、三、五在觸口、關子嶺及玉井工作站辦理小花蔓澤蘭、香澤蘭植物體收購,每公斤5元,歡迎大家一起來除蔓賺綠金,9月15日前小花蔓澤蘭收購還加碼送山黃梔、月橘及土肉桂等樹苗,只要植物體10公斤即可兌換1株苗木,每人限領10株。相關訊息可洽觸口工作站05-2593035嚴小姐、關子嶺工作站06-6822318劉小姐及玉井工作站06-5742031楊先生。
2024/09/24
113年7月九九峰植被恢復情形
最新消息
九九峰自然保留區稀有植物天堂
921大地震後,農業部為了保存所形成的崩塌斷崖特殊地景,於民國89年5月22日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劃設了九九峰自然保留區,迄今已24年!保留區坐落在南投縣的國姓鄉與草屯鎮、台中市的霧峰區與太平區,面積廣達1202.8101公頃,管理機關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
自然保留區屬於嚴格管理的自然保護區系統,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以保存大面積,不受人為干擾的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南投分署的森林護管人員定期辦理巡查及野生動植物的資源調查與監測,對於區內物種基礎資料的建立、保育策略的施行、經營管理效能的評估,以及後續的適應性管理都是相當重要的工作。
目前保留區範圍內一共設有多架次的紅外線自動照相機用以拍攝記錄及監測野生動物的資訊,迄今所記錄的物種不乏有石虎、藍腹鷴、台灣野山羊及食蟹獴等保育類野生動物,自動照相機除了記錄下野生動物活動的珍貴身影,所得的相關資料也定期交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進行分析,協助我們了解保留區內野生動物族群的長期動態。垂枝羊角扭 (嘉義大學提供)
在植物調查及保育方面,森林護管人員每月皆針對保留區內的九九峰秋海棠、紫背脈葉蘭、梭羅木及秀柱花等4種稀有的指標物種進行長期的物候調查與監測,而自112年起,為了更詳細的了解區內的植物資源現況,南投分署委託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團隊,進行「九九峰自然保留區森林植群及稀有植物資源調查」計畫,目前的調查結果發現,保留區範圍內的植物,共有21種屬於"2017年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中所評定的受脅紅皮書物種,其中包含竹柏、九九峰秋海棠、尖葉水絲梨、垂枝羊角扭等稀有的瀕危物種,值得注意的是,垂枝羊角扭是在本保留區周遭發現命名發表的新物種,而毛瓣石楠之前的紀錄分布在中橫、谷關、八仙山、惠蓀林場一帶,而在本研究中,上述二物種皆可見於本保留區,是新發現的分布紀錄,可見此區的特殊地景及少有人為干擾,是許多稀有植物的分布熱點及避難所。
九九峰自然保留區的劃設,保存了珍貴的特殊地景與生物資源,南投分署分署長李政賢也提醒,欲進入九九峰自然保留區,應利用自然保護區域進入申請系統進行申請,保留區範圍內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也因保護區範圍內具陡峭地形,進入民眾亦應注意自身安全。
2024/09/24
回到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