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訊息公告
::: 首頁 訊息公告
花蓮分署攜手中廣花蓮台 植原生綠籬築友善職場
花蓮分署攜手中廣花蓮台 植原生綠籬築友善職場
2025/05/26
春季是最適宜植樹的季節,為實踐環境綠美化理念,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4月16日與中國廣播公司花蓮台攜手合作,在玉里轉播站舉辦綠籬栽植活動。透過實地植樹行動,不僅美化園區環境,更積極推廣臺灣原生植物的應用,落實生態永續的目標。

活動共栽植厚葉石斑木200株,藉由建置綠籬,不僅提升園區的綠意,也強化生態功能,並為電臺人員營造更友善、舒適的工作環境。

厚葉石斑木為臺灣常見的原生灌木,具備優異的防風與防塵功能,且其花果深受蜜蜂與鳥類喜愛,有助於提升周邊生物多樣性,是兼具實用性與生態價值的優質綠籬選擇。

中廣花蓮台台長陳秀卿表示,感謝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攜手中廣花蓮台,於玉里轉播站共同推動原生植物綠籬栽植行動。這不僅是一次植樹活動,更是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永續城市與社區」、「氣候行動」與「陸域生態保育」等目標的實際展現。深信一個友善、綠意盎然的職場環境,能提升同仁的工作幸福感與健康福祉,也有助於推廣生態意識與在地自然連結。持續以媒體的力量支持環境永續理念,與地方夥伴攜手共築更宜居的生態家園。

花蓮分署感謝中廣花蓮台的熱情響應及參與,展現出公私協力守護自然的決心與行動力,亦為地方環境綠化及永續發展注入綠色新動能。未來分署也將持續推動原生植物的推廣與應用,攜手更多夥伴共創人與自然共榮的美好環境。
延伸閱讀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楊瑞芬分署長、交通部觀光署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陳雅雯科長、中鋼碳素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方明達總經理、高雄巿政府農業局高鎮遠副局長共同植樹2
最新消息
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與都歷部落復育酒麴樹種,找回阿美族原味
[台東分署] 今(11)日上午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與約30名都歷部落族人攜手一同在成功事業區第37林班當地傳統地名Tafa(生命之溪)水源地種下當地阿美族人傳統酒麴植物:黃荊及過山香200株,另外該分署成功工作站也加碼贈送參與植樹復育的30多位族人每人1株過山香,希望將阿美族酒麴植物復育的行動延伸到族人,期能推廣到部落運用,延續都歷阿美的傳統酒麴及採集文化。 近年來林業保育署推動原生樹種復育工作,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也連續數年於植樹月贈發民眾臺灣原生種植物。都歷部落長期與臺東分署合作進行國土生態綠網、友善生產及里山倡議(生產地景、生態旅遊)等工作,未來也規劃合作進行擴大民族植物栽植、阿美族食農教育等工作。因此,臺東分署成功工作站特別選在植樹節前夕,與都歷部落合作進行部落民族植物栽植。 過去都歷部落族人釀酒所使用的酒麴植物,包括雞母珠、大葉田香、七里香、黃荊、過山香等,這些植物多生長於森林孔隙地。這次特別選在於成功事業區第37林班,同時也是都歷部落重要水源地Tafa(生命之溪)邊坡旁孔隙地植樹,除希望能保復育這些珍貴的民族植物外,也期待未來本區可成為民族植物試驗的復育基地。這次復植選擇了傳統製作酒麴常用到的黃荊及過山香,在大家的齊心栽植下,一共種了200株,後續也將由都歷部落進行認養及維護。 臺東分署表示這次攜手都歷部落族人「把傳統酒麴植物種回來」,不只是讓當地族人學習如何復育這些民族植物,後續也將輔導部落擴大民族植物種類復育、推動食農教育及里山生活實踐等多項行動,除強化森林生態的韌性外,也讓阿美族人的生態智識與自然環境共同生生不息。 https://taitung.forest.gov.tw/0001062/0075613
2025/03/17
公路邊坡半年後長出原生植物小苗[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最新消息
從揮汗到飆淚 太魯閣志工採種播撒 半年後 震後邊坡喜見長出原生植物小苗
[轉自太魯個國家公園] 0403地震重創太魯閣國家公園,不僅多處坍方,植被也隨土石崩落。為防範銀合歡等強勢外來種趁機入侵,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太管處)在慈濟大學張木林教授指導下,召集解說志工採集原生植物種子,製成種子球,並提供公路總局太魯閣工務段,噴撒於中橫公路福德祠路段的護坡工程。半年後,公路邊坡已見原生植物小苗萌發,令人振奮。 去年夏季,志工們採集密花苧麻、山黃麻、構樹、車桑子、杜虹、駁骨丹等數十種台灣原生先驅植物種子,經處理後製成種子球,優先拋撒於銀合歡可能快速入侵的清水斷崖邊坡,也將部分種子混入植生土噴灑於護坡工程區。部分經歷風雨的邊坡仍持續崩塌,導致種子球流失,但中橫福德祠路段的種子已成功發芽,希望未來能逐步演替為屬於太魯閣的植被。 得知辛苦採集的種子已萌芽,志工們欣喜不已,有人感動落淚,期待小苗茁壯成林,直呼:「這是我們的孩子,太魯閣的希望!」 張木林教授表示,雖然崩塌地終將恢復植被,但若不及時介入,銀合歡恐迅速占領。他觀察到清水斷崖及立霧溪下游部分坍方地已出現銀合歡,因此優先選定清水斷崖與外太魯閣作為震後植被復育區。 研究太魯閣植物生態逾20年的張教授指出,當地地形陡峭、石灰岩環境特殊,孕育出不少珍稀特有種。地震雖然影響植被,但希望透過積極管理,減少外來種干擾,維護太魯閣的獨特生態。 除了種子球,張教授近期也嘗試新方法——將原生植物種子包入草繩與麻線網製成「種子串」,懸掛於崩塌邊坡,適時澆水。今年初已於福德祠下邊坡試驗鋪掛十餘條,短短一個多月後便見新芽萌發,令人期待未來的成長成果。今年,太管處也將持續與張教授合作,推動震後邊坡植被復育。]
2025/03/13
回到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