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訊息公告
::: 首頁
訊息公告
《不可思議的森之島》新書發表會與會貴賓合照
最新消息
北回歸線上的綠色方舟 林業保育署首推原生樹木知識繪本《不可思議的森之島》
國內出版市場的植物繪本幾乎都是來自國外的素材或譯作,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首度出版以原生樹木為主題的植物科普繪本—《不可思議的森之島》,並於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舉行新書發表會,邀請大家一起展讀位於北回歸線上的「福爾摩沙」島嶼,所擁有的生態多樣性與獨特性。

  臺灣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島內涵蓋從熱帶到寒帶的多樣氣候,這座綠色方舟中孕育出超過四千種原生植物,豐富的原生樹木資源演化出獨特的自然寶庫,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特別在世界地球日舉辦《不可思議的森之島》新書發表會,同時也是第一本以臺灣原生樹種為主題的植物科普繪本,向社會各界傳遞對自然資源保育的重視與永續經營的願景。

  《不可思議的森之島》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拾蒔生活工作室共同策劃製作,書中結合生態科普與藝術美學,以精緻插畫與溫暖文字,從「樹的自然脈絡」、「樹的生態秘密」、「樹的生活感知」三大主軸切入,介紹原生樹木的自然特性、生態功能與人文應用。內容涵蓋地質、氣候、物候、動植物互動、林業產物與民俗智慧,深入淺出地展現臺灣森林的多元樣貌與生態定位。

  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近來林業保育署積極發掘在園藝、景觀與非木質產業的應用,希望讓許多有特色的植物能從國有森林深處走入我們的生活。《不可思議的森之島》不只是一本繪本,更是一份傳遞自然啟發力與感動的禮物,期盼能走進每個家庭、校園與圖書館,讓全民享受臺灣森林生態系的服務價值,實踐推動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的理念。

  發表會現場邀請金鼎獎科普作家「胖胖樹」及多位繪本審查專家共同出席,分享製作歷程與對臺灣植物多樣性的觀察。同時亦會將《不可思議的森之島》贈送至全臺各地圖書館作為教育推廣用書,鼓勵親子共讀,成為推動認識島嶼植物的最佳輔助教材。

  《不可思議的森之島》在會後將於國家書店與五南文化廣場正式展售,誠摯邀請社會大眾翻開繪本,走進臺灣森林的世界,一同發現這座「綠色方舟」蘊藏的奇蹟與驚喜。
2025/05/27
	
由林保署製作解說牌誌提升民眾對臺灣原生植物保育的重視 。(林業保育署新竹分署提供
最新消息
響應生物多樣性國際日 林保署舉辦珍稀蕨類守護行動
[新竹分署]
為響應5月22日生物多樣性國際日,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與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於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共同舉辦「烏來地區珍稀蕨類物種保育推廣教育活動」,透過原生珍稀蕨類的栽植與解說導覽,提升民眾對臺灣原生植物保育的重視。
本次活動特別選擇於烏來地區復育三種臺灣特有珍稀蕨類物種,分別為臺灣觀音座蓮(Angiopteris somae)、伊藤氏觀音座蓮(Angiopteris × itoi),以及烏來鳳尾蕨(Pteris × wulaiensis)。這三種蕨類皆屬臺灣特有種,其中臺灣觀音座蓮與烏來鳳尾蕨更被列入「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中瀕危(EN)與極危(CR)物種,伊藤氏觀音座蓮雖未列入紅皮書名錄,但在野外的分布亦極為稀少。烏來地區正是這三種蕨類的原生地,選擇於此進行復育與保育,具有極為重要的生態與教育意義。
活動除進行栽植工作外,也製作解說牌誌提供民眾認識這些珍稀蕨類,未來志工於此進行植物生態解說時,能讓民眾認識這些珍稀物種的生長習性與保育挑戰,進一步理解生物多樣性的珍貴與脆弱。新竹分署表示,期望透過本次活動為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推動永續經營及生態教育的重要里程碑,未來將持續透過科學研究與民眾參與,推動更多原生物種的復育與棲地營造,強化民眾的環境保育意識,及在地扎根原生植物復育行動,攜手守護這片生生不息的山林。
2025/05/27
稀子蕨
最新消息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首度舉辦蕨類繁殖技術工作坊 推動原生植物保育與山村綠色經濟
[台中分署]
為推動原生蕨類植物保育,促進社區參與自然資源保育,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日前首度舉辦「蕨類繁殖技術工作坊」,邀請林業試驗所蕨類研究團隊黃曜謀博士授課,透過蕨類繁殖實務操作與知識分享,引導社區民眾認識原生蕨類的生態價值與繁殖方法,並進一步推動社區在地資源產業化,以發展山村綠色經濟。
這次工作坊課程結合社區居民生活經驗,介紹原生蕨類生態,配合有性及無性繁殖實作技術教學,吸引了大雪山林業生產合作社、臺中市林業生產合作社、苗栗縣麻必浩部落發展協會、南勢社區、興隆里社區、大雪山社區等社區民眾報名參加。經過黃博士說明,蕨類植物不開花也不結果,以孢子來繁殖後代,課程中介紹蕨類孢子採集方式,更實際操作頂芽狗脊蕨的不定芽無形繁殖技巧,使初次接觸蕨類培育的社區人員樂在其中,原來在野外常見的蕨類是個寶,直呼是前所未有的體驗。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表示,臺灣素有「蕨類王國」之稱,轄屬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至少有21科158種蕨類植物,其中台灣特有種及中高海拔才得見的台灣瘤足蕨、台灣鱗毛蕨、大葉玉山茀蕨、川上氏擬鱗毛蕨,在園區內皆可常見,還有全世界只有在喜馬拉雅山東部及台灣中海拔可以看到的孑遺植物稀子蕨,以葉軸上長出小拳頭般的不定芽進行無性繁殖,是少數具有特殊生殖方式之蕨類,「蕨」對是民眾親近及觀賞各種蕨類最好的地點。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表示,期待能運用豐富的蕨類資源,培養一批具保育意識與行動力的在地居民與環境工作者,透過推動原生蕨類產業化,讓社區在參與保育的同時,也能將自然資源轉化為地方特色,發展山村綠色經濟,朝向永續經營的方向邁進。未來透過工作坊的推廣與後續培育行動,盼能串聯社區與學術能量,讓珍貴的原生植物得以延續其生命力,並持續在地扎根茁壯。
2025/05/27
	
圖1. 新埔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柏源擔任「小小綠手指2.0」課程育苗講師,與小朋友互動熱絡。(林業保育署新竹分署黃婉如提供)
最新消息
受脅植物保育再推進 在地行動再升級! 新竹分署推動『小小綠手指2.0』 培力在地扎根校園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持續推動《生物多樣性公約》三大核心目標,致力於竹苗淺山受脅植物的在地保種與異地復育工作。113年5月9日,「小小綠手指2.0」課程於苗栗通霄新埔國小正式開課,透過地方參與、苗木實作與保種教育,打造社區與校園協力的保育示範據點。

新竹分署自110年起與林業試驗所合作,在新埔國小建立受脅植物「迷你保種園」,並於111年導入「小小綠手指」課程,推動師生進行植物扦插、播種與照護實作。自112年起更採集保種園植物的枝條與種子,繁殖苗木推廣至社區與火車站等公共空間。今年升級版的2.0課程,進一步擴大社區參與與育苗規模。

此次課程特別邀請新埔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柏源擔任育苗講師,帶領學童學習4種受脅植物的扦插繁殖技術,包括島田氏雞兒腸、庭梅、三葉埔姜與新竹油菊。透過植物故事與實作體驗,深化孩子對在地生態與植物保育的認同。

此外,新竹分署也推動「在地保種、惠益共享」理念,攜手林試所培育社區種子教師,傳授植物辨識、標本製作與扦插技術,強化社區育苗能量,讓保種工作從教室延伸至生活場域,達成教育與實踐雙重目標。

新埔國小校長王慶華表示,校園自111年設立「迷你保種園」以來,不僅成功導入原生植物保育,更解決過往非原生種金露花帶來的管理問題。今年校方更主動整建網室作為育苗場域,未來將號召苗栗沿海淺山五鄉鎮的友校加入,擴大校際合作,共同守護淺山生態資源。

夏榮生分署長指出,新竹分署將持續優先投入資源於受威脅物種保育,逐步實踐《生物多樣性公約》三大目標,結合社區參與與教育推廣,落實「保種-復育-利用」的保育策略。未來也鼓勵企業及機關認購社區育苗成果,打造在地特色綠景,共同推動保育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
2025/05/27
	
解說在地原生種民俗植物
最新消息
首次結合節氣文化與永續行動,「細細樹秧迎端陽」美濃九芎林保安林活動開先例 [屏東分署]
[屏東分署]
為推動保安林多元經營與公私協力,深化民眾對民俗植物與永續綠生活的認識,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於114年5月25日(星期日)在美濃九芎林自然保育保安林內的雙溪熱帶樹木園舉辦「細細樹秧迎端陽」環境教育活動,吸引社區居民、環教工作者及生態愛好者熱情參與。透過苗木認領與民俗植物插青體驗,展現節氣文化與綠色行動的完美結合。

本次活動延續2023年「細細樹秧轉妹家」計畫成果,並結合雙溪熱帶樹木園後方新建之社區苗圃基地,深化在地對原生植物與民俗草本的認識與應用,打造保安林為生態教育、苗木保種及文化推展的示範場域。

活動包含兩大主軸:

一為【小小樹苗社區認領】,由屏東分署與在地業者「忍冬花園」合作,提供具端午節氣與生態文化意涵的6種苗木供民眾認領,包括艾草、黃荊(埔姜仔)、山黃梔、羅氏鹽膚木、九芎及竹頭角木薑子。現場亦鼓勵民眾自備苗木交換,藉此提升社區苗圃種源多樣性,並透過導覽解說,讓參與者了解每株植物背後的文化與生態價值。

二為【端午民俗植物插青體驗】,邀請「果然紅農藝生活」負責人蔡佳蓉及園藝療育講師林雪貞授課,介紹傳統香草植物如艾草與黃荊的驅蚊避邪功效與應用方式,帶領參與者親手製作插青束,實踐節氣文化與人與自然的連結。

屏東分署表示,美濃九芎林保安林鄰近客庄社區,具有地理與文化推展優勢,未來將持續推動社區苗圃計畫,結合原生植物復育、節氣文化與環境教育,打造具文化深度與生態功能的永續教育場域。透過此次活動,凝聚社區力量與民間參與,是實踐全民綠生活與森林永續發展的重要一步。
2025/05/27
大家在舊部落遺址週邊種下原生種樹苗。(圖/林業署南投分署簡盈宜技正提供)
最新消息
拉芙嵐(Dahulan)舊部落栽植原生樹苗 守護布農傳統文化地景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於5月20日攜手辦理百人淨溪植樹活動,地點位於濁水溪集鹿大橋上游濱溪灘地。活動也邀集致力於外來種移除的單位與學界,以及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和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參與,透過移除外來入侵植物銀合歡、清除垃圾,並種下山芙蓉、臺灣櫸、水柳、苦楝、九芎等原生植物,營造多樣生態綠地,提升石虎、穿山甲、草鴞等野生動物棲地,發揮濱溪生態廊道功能。

為配合去(113)年因違規使用而收回的該區域,南投分署自去年11月起推動生態造林,復育約4.29公頃河灘地,栽植原生喬灌木及草本植物逾4,500株,並於今年5月20日擴大辦理本次活動,實踐河岸自然重建與棲地復原目標。

事實上,去年7月即已由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第四河川分署召開溪流與野生動物棲地保護會議,凝聚各界共識,未來移除銀合歡與相關工程作業將儘量避開3至8月的野生動物繁殖季;第四河川分署也承諾,不再核准已成林自然綠帶區域之放租申請,以保障野生動物棲息安全。

南投分署近年積極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劃設6條區域保育軸帶,串聯丘陵、溪流、農地等生態系,其中濁水溪保育軸不僅對上下游連結、整合「森川里海」系統具有關鍵作用,亦是多種野生動物的重要棲地。此次跨機關合作及民間參與的復育行動,正是綠網理念的實踐,未來將持續推動更多夥伴參與,攜手打造全民共好的生態家園。
2025/05/26
林保署南投分署、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及四河署於濁水溪集鹿大橋上游濱溪灘地共同辦理百人淨溪植樹。(圖:林保署南投分署提供)
最新消息
消除外來威脅,種下永續希望─ 520百人淨溪植樹行動,共同復育生態家園
[南投分署]
為響應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於5月20日攜手辦理百人淨溪植樹行動,在濁水溪集鹿大橋上游濱溪灘地,共同移除外來入侵植物銀合歡、清除垃圾,並栽植山芙蓉、臺灣櫸、水柳、苦楝、九芎等臺灣原生樹種,營造4.29公頃多樣化棲地,打造石虎、穿山甲、草鴞、食蟹獴等野生動物可利用的生態綠帶,實踐河川生態廊道功能。

此次行動不僅集結南投分署與生研所、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等公部門,也邀請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和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參與。活動選在象徵「我愛你」的5月20日舉行,期望以實際行動向自然深情告白,號召更多民眾關注臺灣生態,加入守護行列。

回溯去年7月,生研所與第四河川分署召開「溪流與野生動物棲地保護會議」,與公部門、學者、NGO等討論河岸植栽與銀合歡移除對野生動物影響,達成在3至8月繁殖季儘量避免施工干擾的共識。水利署也承諾將研擬兼顧防洪與生態的管理方式,並不再核准已成林的上游自然綠帶區放租申請,以保障野生動物棲息安全。

針對集鹿大橋上游違規收回地區,南投分署自去年11月起啟動生態造林作業,栽植約4,500株原生喬灌木,包括水黃皮、大葉山欖、茄苳、羅氏鹽膚木、密花白飯樹、椬梧、杜虹花等,並搭配白茅、甜根子草等草本植物,透過塊狀造林手法復育溪流生態,重建多層次棲地結構。

濁水溪流域為南投分署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六大保育軸帶之一,是串聯丘陵、農地、溪流與森林的重要節點。此次植樹復育行動正是「綠網」跨域協作的具體實踐,結合中央與地方機關、學術單位、企業及民間團體力量,強化區域生態連通性,為野生動物開闢更安全的移動與棲息通道。

南投分署表示,未來將持續透過綠網平台串聯更多資源與夥伴,共同推動溪流與灘地生態的保護與復原,實踐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願景,打造全民共享的生態家園。
2025/05/26
復育半屏山原生植群
最新消息
響應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五方攜手公私協力復育半屏山原生植群 落實與自然和諧共生邁向永續發展
為響應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於5月17日於高雄市半屏山保安林舉辦生物多樣性保育行動。活動集結產、官、學、民及企業共183位夥伴,透過移除外來入侵種銀合歡,並補植26種臺灣原生植物、約300株苗木,復育面積達0.3公頃,實踐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2030年行動目標與聯合國SDGs第15項「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

半屏山為北高雄生態廊道的重要節點,過去因礦業開發後快速綠化而大量栽植銀合歡,壓縮原生植群空間。為落實行動目標第6項「外來入侵種管理」,屏東分署自113年起展開銀合歡移除與原生植物復育行動,今年更首度結合企業夥伴兆豐保險公司,擴大為產官學民企五方合作。

此次活動由兆豐保險董事長梁正德、屏東分署分署長楊瑞芬、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處長張登文、高雄市農業局局長姚志旺與山林復育協會執行長蔡智豪共同帶領成員參與。植栽品項包括克蘭樹、厚殼樹、蟲屎、黃荊、恆春山枇杷、水團花、龍船花等,共同補植去年復育區周邊,提升水土保持與生物棲地功能,對應行動目標第11項「增益生態系服務功能」。

屏東分署統籌復育規劃與作業,高雄市政府農業局負責燕巢深水苗圃育苗,山林復育協會則動員志工於在地採集原生植物種源,形成完整且在地化的復育鏈,強化都市藍綠帶連通與生態廊道功能。首次參與的兆豐保險強調,企業從台中起步投入生物多樣性保育,今年擴展至高雄參與在地復育行動,展現對永續環境的責任。

此外,高雄鳥會鄧柑謀老師也參與行動,持續進行半屏山鳥類監測,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資料,提升棲地經營效益。農業局姚志旺局長指出,半屏山作為都市重要綠帶,提升其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市府將持續推動藍綠帶擴展與生態連結。

屏東分署表示,生態復育非一朝一夕可成,未來將持續結合專業造林技術與社會參與,推動長期、系統性的棲地復原與原生植群恢復。此次行動亦呼應2025年生物多樣性主題「與自然和諧共生,邁向永續發展」,盼全民關注並參與半屏山復育行動,共同為臺灣生物多樣性的永續努力。
2025/05/26
花蓮分署攜手中廣花蓮台 植原生綠籬築友善職場合照
最新消息
花蓮分署攜手中廣花蓮台 植原生綠籬築友善職場
春季是最適宜植樹的季節,為實踐環境綠美化理念,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4月16日與中國廣播公司花蓮台攜手合作,在玉里轉播站舉辦綠籬栽植活動。透過實地植樹行動,不僅美化園區環境,更積極推廣臺灣原生植物的應用,落實生態永續的目標。

活動共栽植厚葉石斑木200株,藉由建置綠籬,不僅提升園區的綠意,也強化生態功能,並為電臺人員營造更友善、舒適的工作環境。

厚葉石斑木為臺灣常見的原生灌木,具備優異的防風與防塵功能,且其花果深受蜜蜂與鳥類喜愛,有助於提升周邊生物多樣性,是兼具實用性與生態價值的優質綠籬選擇。

中廣花蓮台台長陳秀卿表示,感謝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攜手中廣花蓮台,於玉里轉播站共同推動原生植物綠籬栽植行動。這不僅是一次植樹活動,更是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永續城市與社區」、「氣候行動」與「陸域生態保育」等目標的實際展現。深信一個友善、綠意盎然的職場環境,能提升同仁的工作幸福感與健康福祉,也有助於推廣生態意識與在地自然連結。持續以媒體的力量支持環境永續理念,與地方夥伴攜手共築更宜居的生態家園。

花蓮分署感謝中廣花蓮台的熱情響應及參與,展現出公私協力守護自然的決心與行動力,亦為地方環境綠化及永續發展注入綠色新動能。未來分署也將持續推動原生植物的推廣與應用,攜手更多夥伴共創人與自然共榮的美好環境。
2025/05/26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楊瑞芬分署長、交通部觀光署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陳雅雯科長、中鋼碳素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方明達總經理、高雄巿政府農業局高鎮遠副局長共同植樹2
最新消息
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與都歷部落復育酒麴樹種,找回阿美族原味
[台東分署]
今(11)日上午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與約30名都歷部落族人攜手一同在成功事業區第37林班當地傳統地名Tafa(生命之溪)水源地種下當地阿美族人傳統酒麴植物:黃荊及過山香200株,另外該分署成功工作站也加碼贈送參與植樹復育的30多位族人每人1株過山香,希望將阿美族酒麴植物復育的行動延伸到族人,期能推廣到部落運用,延續都歷阿美的傳統酒麴及採集文化。

近年來林業保育署推動原生樹種復育工作,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也連續數年於植樹月贈發民眾臺灣原生種植物。都歷部落長期與臺東分署合作進行國土生態綠網、友善生產及里山倡議(生產地景、生態旅遊)等工作,未來也規劃合作進行擴大民族植物栽植、阿美族食農教育等工作。因此,臺東分署成功工作站特別選在植樹節前夕,與都歷部落合作進行部落民族植物栽植。

過去都歷部落族人釀酒所使用的酒麴植物,包括雞母珠、大葉田香、七里香、黃荊、過山香等,這些植物多生長於森林孔隙地。這次特別選在於成功事業區第37林班,同時也是都歷部落重要水源地Tafa(生命之溪)邊坡旁孔隙地植樹,除希望能保復育這些珍貴的民族植物外,也期待未來本區可成為民族植物試驗的復育基地。這次復植選擇了傳統製作酒麴常用到的黃荊及過山香,在大家的齊心栽植下,一共種了200株,後續也將由都歷部落進行認養及維護。

臺東分署表示這次攜手都歷部落族人「把傳統酒麴植物種回來」,不只是讓當地族人學習如何復育這些民族植物,後續也將輔導部落擴大民族植物種類復育、推動食農教育及里山生活實踐等多項行動,除強化森林生態的韌性外,也讓阿美族人的生態智識與自然環境共同生生不息。
https://taitung.forest.gov.tw/0001062/0075613
2025/03/17
回到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