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訊息公告
::: 首頁
訊息公告
01_「一片葉的記憶」主題活動海報(森之形自然教育團隊設計)圖片
最新消息
收藏一片秋日色彩,觀霧特色導覽與手作體驗
[新竹分署]
位於海拔兩千公尺的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四季分明、色彩變幻。春天嫩綠初綻、盛夏綠蔭蓊鬱,入秋後葉色轉為金黃、橘紅,深秋時分更見片片彩葉隨風飄落,鋪成一條通往山林深處的「自然地毯」。在這片森林裡,季節的變化不只是風景,更是生命的循環與記憶的痕跡。
為了讓更多遊客親身感受觀霧秋冬的獨特韻味,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特別推出《一片葉的記憶:觀霧遊客中心導覽與手作體驗》主題活動,活動結合觀霧遊客中心館內導覽與輕黏土拓印DIY,邀請民眾在知識與創作的交融中,留下屬於自己的觀霧印記,也在過程中深化對森林生態與環境保育的認同。
本次《一片葉的記憶》主題活動共規劃三場次,分別於11月22日、12月7 日與12月17日舉行,每場活動於當日下午2時30分至3時45分在觀霧遊客中心舉行。活動由觀霧遊客中心專業解說員帶領,透過館內導覽認識落葉林的植物種類與生態故事,引領民眾在戶外拾取自然落葉,親手進行輕黏土拓印,製作出獨一無二的葉片紀念;而後民眾即將落葉歸還林地,以具體行動實踐「無痕山林」理念,讓作品不僅是一份紀念,更是一場與自然共生的體驗。
《一片葉的記憶》將自 10 月 15 日(三)上午 8 時起開放網路報名,對象為國小三年級(含)以上一般民眾,未成年者需由家長陪同購票參加。每場次限額 10 人,名額有限,歡迎有興趣的民眾把握機會報名。詳細活動內容與收費方式,請參閱報名頁面https://www.accupass.com/go/2025-05-Guanwu,亦可於平日上午9點至下午5點電洽0963511973(森之形自然教育團隊)。更多活動訊息歡迎關注「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uanwuNationalForest/),更多旅遊資訊可上台灣山林悠遊網(https://recreation.forest.gov.tw/)查詢。
2025/10/16
林保署新竹分署召開苗南地區原生植物保育平台會議,分享交流推動在地珍稀植物成果。圖片
最新消息
珍稀植物遇見社區創意 苗南跨域協作共譜生態綠網新篇章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於9月15日在苗栗通霄新埔國小舉辦「苗南地區原生植物保育在地參與與推廣平台會議」,邀集農村水保署臺中分署、苗栗縣政府、林業試驗所、新埔社區發展協會、欣樸農莊、新埔國小、圳頭國小、飛牛牧場、石虎保育協會、慈心有機基金會、山貓森林及樂活通霄休閒農業協會等公部門及民間組織單位齊聚一堂,共同交流原生植物保育成果與未來展望。這場會議不僅是一場專業討論,更是珍稀植物走入生活、創造地方新價值的生動展演。
會議中,林業試驗所分享多年來與新竹分署於後龍至通霄地區沿海丘陵地推動受脅植物異地復育、攜手新埔社區及新埔國小將珍稀草地植物融入校園課程,及研發珍稀植物在地產品的推廣成果;新埔國小則分享如何將珍稀植物融入校園環境教育,引導師生認識在地植物;農村水保署臺中分署則以推動天后派對、里海教育等活動為例,推動永續價值鏈,展現農村社區與保育工作的結合;新竹分署提供原生植物辨識與栽培照養指南,與各單位交流各項挑戰及因應方案,也分享「藏種於民」的經驗,透過社區林業計畫輔導居民參與培育與照護珍稀植物,使保育意識深入日常生活
除了既有成果,與會單位也描繪了未來合作藍圖。新竹分署以新埔為例,培力在地共同栽培珍稀植物,並用以妝點新埔車站、新埔老街之景觀,同步開發「三葉埔姜」手工皂、精油等商品,讓產值實質回到在地社群;飛牛牧場將珍稀植物應用於園區內景觀營造,並融入環境教育及活動;石虎保育協會、慈心有機基金會、山貓森林、樂活通霄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則提出在各自的場域應用珍稀植物如:大胡枝子、島田氏雞兒腸、新竹油菊、高氏柴胡、庭梅等,推動農田田埂綠化、農田周邊小型草地營造、傳統草藥及餐飲研發、野花園營造、休閒農業活動體驗遊程等創新構想,為珍稀植物創造更多可能性。
新竹分署夏榮生分署長表示:「苗南受脅植物保育已經從科研走向社區生活,未來更透過跨域合作,把這些珍稀植物轉化為地方特色與產業亮點,讓保育與在地發展相輔相成。」
本次會議不僅回顧了成果,也勾勒出未來推動方向,新竹分署將持續在國土生態綠網的架構下,攜手各界,讓苗南地區原生植物重現生機,成為社區驕傲與永續發展的資源。
2025/10/01
「蕨美觀霧:專家帶路走讀講座」主題活動海報(森之形自然教育團隊設計)圖片
最新消息
蕨美觀霧.走入霧林中最古老的綠色身影
[新竹分署]
在觀霧森林的層層光影間,總能發現蕨類那悄然生長的身影。這群古老的植物,在恐龍現身之前就已存在地球之上。它們雖無花無種子,卻憑藉著孢子繁殖與世代交替的獨特生活史,成功適應濕潤多變的環境,廣泛分布於林下地面、樹幹、枝條與岩壁縫隙之中。為了讓更多人深入了解蕨類的生態奧祕,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特別策劃主題活動《蕨美觀霧:專家帶路走讀講座》,邀請植物專家謝佳倫老師,引領民眾走入觀霧霧林,細細觀察這些姿態多變、生命力驚人的綠色先驅。
林業保育署新竹分署表示,觀霧位處中海拔霧林帶,是臺灣原生蕨類的重要棲地。此次活動分為兩大單元,包含【線上講座】與【戶外走讀】:
l 【線上講座】 將於 8月30日(星期五)晚間7點30分 舉行,由講師深入淺出介紹蕨類植物的生活史、形態辨識重點與觀察技巧,讓您即使在家也能開啟認識蕨類的第一步。
l 【戶外走讀】 則於 9月6日(星期六)上午10點至下午2點30分 在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登場,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謝佳倫老師親自帶領學員走進森林實地觀察,從形態結構、棲地分布到其生態功能,系統性探索蕨類的多樣面貌與演化智慧。
不論您是熱愛自然的生活探索者,還是對蕨類植物情有獨鍾的知識控,都誠摯邀請您參與這趟結合知識與實境的霧林解謎之旅,一起走進蕨美的觀霧世界!
「蕨美觀霧:專家帶路走讀講座」活動課程說明(森之形自然教育團隊設計)

本次「蕨美觀霧:專家帶路走讀講座」主題活動將於8月1日(五)上午8點起開放網路報名,招收國小三年級(含)以上一般民眾,活動名額有限,歡迎有興趣的民眾把握機會報名參加。活動內容、收費方式請詳參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2025-03-Guanwu,亦可於平日上午9點至下午5點電洽0963511973(森之形自然教育團隊)。更多活動訊息歡迎關注「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uanwuNationalForest/),更多旅遊資訊可上台灣山林悠遊網(https://recreation.forest.gov.tw/)查詢。
2025/08/01
太管處志工復育高山原生植物 助合歡北峰3246鞍地再現生機2圖片
最新消息
太管處志工復育高山原生植物 助合歡北峰3246鞍地再現生機
【國家公園署】
為了維護合歡北峰3246鞍地(小溪營地)的生態環境,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太管處)持續進行原生植物復育及外來種移除工作。6月21至22日,太管處保育志工再次背負原生種臺灣小蘗與高山薔薇等苗木上山,栽植於裸露區域,期待恢復地表植被。
活動當天清晨,志工於合歡山管理站集合,先接受苗木種植與外來種辨識說明。隨後,由體力較佳者負責搬運苗木,其餘人協助攜帶工具與告示牌,一同前往小溪營地。儘管山徑崎嶇、空氣稀薄,大家仍抱持熱情,歷時兩個半小時抵達目的地。抵達後分組進行種植,並移除發現的大羊蹄、白花三葉草、貓兒菊等外來種植物。苗木種植與澆水後立即圍設保護設施。下山途中雖遇雷陣雨,志工們仍表示能為高山生態盡一份心力,備感光榮與成就。
太管處指出,該項復育工作自去年試辦以來,苗木存活率良好,今年擴大辦理,共動員30餘人參與。小溪營地雖因地勢平坦、鄰近溪流受山友青睞,實際上並非法定露營區,違規露營與遊憩行為造成植被破壞,導致地表裸露。太管處期望透過原生植物種植與外來種移除,恢復原生生態。
6月22日,志工們另前往大禹嶺至小風口公路邊,趁法國菊與毛地黃尚未結果時集中移除,減少種子擴散,共清除約300公斤外來種。

太管處強調,高山生態脆弱,呼籲遊客遵守規定,不違規露營、不偏離步道、不留垃圾,共同守護珍貴的高山環境。
2025/07/14
《不可思議的森之島》新書發表會與會貴賓合照圖片
最新消息
北回歸線上的綠色方舟 林業保育署首推原生樹木知識繪本《不可思議的森之島》
國內出版市場的植物繪本幾乎都是來自國外的素材或譯作,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首度出版以原生樹木為主題的植物科普繪本—《不可思議的森之島》,並於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舉行新書發表會,邀請大家一起展讀位於北回歸線上的「福爾摩沙」島嶼,所擁有的生態多樣性與獨特性。

  臺灣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島內涵蓋從熱帶到寒帶的多樣氣候,這座綠色方舟中孕育出超過四千種原生植物,豐富的原生樹木資源演化出獨特的自然寶庫,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特別在世界地球日舉辦《不可思議的森之島》新書發表會,同時也是第一本以臺灣原生樹種為主題的植物科普繪本,向社會各界傳遞對自然資源保育的重視與永續經營的願景。

  《不可思議的森之島》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拾蒔生活工作室共同策劃製作,書中結合生態科普與藝術美學,以精緻插畫與溫暖文字,從「樹的自然脈絡」、「樹的生態秘密」、「樹的生活感知」三大主軸切入,介紹原生樹木的自然特性、生態功能與人文應用。內容涵蓋地質、氣候、物候、動植物互動、林業產物與民俗智慧,深入淺出地展現臺灣森林的多元樣貌與生態定位。

  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近來林業保育署積極發掘在園藝、景觀與非木質產業的應用,希望讓許多有特色的植物能從國有森林深處走入我們的生活。《不可思議的森之島》不只是一本繪本,更是一份傳遞自然啟發力與感動的禮物,期盼能走進每個家庭、校園與圖書館,讓全民享受臺灣森林生態系的服務價值,實踐推動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的理念。

  發表會現場邀請金鼎獎科普作家「胖胖樹」及多位繪本審查專家共同出席,分享製作歷程與對臺灣植物多樣性的觀察。同時亦會將《不可思議的森之島》贈送至全臺各地圖書館作為教育推廣用書,鼓勵親子共讀,成為推動認識島嶼植物的最佳輔助教材。

  《不可思議的森之島》在會後將於國家書店與五南文化廣場正式展售,誠摯邀請社會大眾翻開繪本,走進臺灣森林的世界,一同發現這座「綠色方舟」蘊藏的奇蹟與驚喜。
2025/05/27
	
由林保署製作解說牌誌提升民眾對臺灣原生植物保育的重視 。(林業保育署新竹分署提供圖片
最新消息
響應生物多樣性國際日 林保署舉辦珍稀蕨類守護行動
[新竹分署]
為響應5月22日生物多樣性國際日,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與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於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共同舉辦「烏來地區珍稀蕨類物種保育推廣教育活動」,透過原生珍稀蕨類的栽植與解說導覽,提升民眾對臺灣原生植物保育的重視。
本次活動特別選擇於烏來地區復育三種臺灣特有珍稀蕨類物種,分別為臺灣觀音座蓮(Angiopteris somae)、伊藤氏觀音座蓮(Angiopteris × itoi),以及烏來鳳尾蕨(Pteris × wulaiensis)。這三種蕨類皆屬臺灣特有種,其中臺灣觀音座蓮與烏來鳳尾蕨更被列入「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中瀕危(EN)與極危(CR)物種,伊藤氏觀音座蓮雖未列入紅皮書名錄,但在野外的分布亦極為稀少。烏來地區正是這三種蕨類的原生地,選擇於此進行復育與保育,具有極為重要的生態與教育意義。
活動除進行栽植工作外,也製作解說牌誌提供民眾認識這些珍稀蕨類,未來志工於此進行植物生態解說時,能讓民眾認識這些珍稀物種的生長習性與保育挑戰,進一步理解生物多樣性的珍貴與脆弱。新竹分署表示,期望透過本次活動為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推動永續經營及生態教育的重要里程碑,未來將持續透過科學研究與民眾參與,推動更多原生物種的復育與棲地營造,強化民眾的環境保育意識,及在地扎根原生植物復育行動,攜手守護這片生生不息的山林。
2025/05/27
稀子蕨 圖片
最新消息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首度舉辦蕨類繁殖技術工作坊 推動原生植物保育與山村綠色經濟
[台中分署]
為推動原生蕨類植物保育,促進社區參與自然資源保育,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日前首度舉辦「蕨類繁殖技術工作坊」,邀請林業試驗所蕨類研究團隊黃曜謀博士授課,透過蕨類繁殖實務操作與知識分享,引導社區民眾認識原生蕨類的生態價值與繁殖方法,並進一步推動社區在地資源產業化,以發展山村綠色經濟。
這次工作坊課程結合社區居民生活經驗,介紹原生蕨類生態,配合有性及無性繁殖實作技術教學,吸引了大雪山林業生產合作社、臺中市林業生產合作社、苗栗縣麻必浩部落發展協會、南勢社區、興隆里社區、大雪山社區等社區民眾報名參加。經過黃博士說明,蕨類植物不開花也不結果,以孢子來繁殖後代,課程中介紹蕨類孢子採集方式,更實際操作頂芽狗脊蕨的不定芽無形繁殖技巧,使初次接觸蕨類培育的社區人員樂在其中,原來在野外常見的蕨類是個寶,直呼是前所未有的體驗。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表示,臺灣素有「蕨類王國」之稱,轄屬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至少有21科158種蕨類植物,其中台灣特有種及中高海拔才得見的台灣瘤足蕨、台灣鱗毛蕨、大葉玉山茀蕨、川上氏擬鱗毛蕨,在園區內皆可常見,還有全世界只有在喜馬拉雅山東部及台灣中海拔可以看到的孑遺植物稀子蕨,以葉軸上長出小拳頭般的不定芽進行無性繁殖,是少數具有特殊生殖方式之蕨類,「蕨」對是民眾親近及觀賞各種蕨類最好的地點。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表示,期待能運用豐富的蕨類資源,培養一批具保育意識與行動力的在地居民與環境工作者,透過推動原生蕨類產業化,讓社區在參與保育的同時,也能將自然資源轉化為地方特色,發展山村綠色經濟,朝向永續經營的方向邁進。未來透過工作坊的推廣與後續培育行動,盼能串聯社區與學術能量,讓珍貴的原生植物得以延續其生命力,並持續在地扎根茁壯。
2025/05/27
	
圖1. 新埔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柏源擔任「小小綠手指2.0」課程育苗講師,與小朋友互動熱絡。(林業保育署新竹分署黃婉如提供)圖片
最新消息
受脅植物保育再推進 在地行動再升級! 新竹分署推動『小小綠手指2.0』 培力在地扎根校園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持續推動《生物多樣性公約》三大核心目標,致力於竹苗淺山受脅植物的在地保種與異地復育工作。113年5月9日,「小小綠手指2.0」課程於苗栗通霄新埔國小正式開課,透過地方參與、苗木實作與保種教育,打造社區與校園協力的保育示範據點。

新竹分署自110年起與林業試驗所合作,在新埔國小建立受脅植物「迷你保種園」,並於111年導入「小小綠手指」課程,推動師生進行植物扦插、播種與照護實作。自112年起更採集保種園植物的枝條與種子,繁殖苗木推廣至社區與火車站等公共空間。今年升級版的2.0課程,進一步擴大社區參與與育苗規模。

此次課程特別邀請新埔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柏源擔任育苗講師,帶領學童學習4種受脅植物的扦插繁殖技術,包括島田氏雞兒腸、庭梅、三葉埔姜與新竹油菊。透過植物故事與實作體驗,深化孩子對在地生態與植物保育的認同。

此外,新竹分署也推動「在地保種、惠益共享」理念,攜手林試所培育社區種子教師,傳授植物辨識、標本製作與扦插技術,強化社區育苗能量,讓保種工作從教室延伸至生活場域,達成教育與實踐雙重目標。

新埔國小校長王慶華表示,校園自111年設立「迷你保種園」以來,不僅成功導入原生植物保育,更解決過往非原生種金露花帶來的管理問題。今年校方更主動整建網室作為育苗場域,未來將號召苗栗沿海淺山五鄉鎮的友校加入,擴大校際合作,共同守護淺山生態資源。

夏榮生分署長指出,新竹分署將持續優先投入資源於受威脅物種保育,逐步實踐《生物多樣性公約》三大目標,結合社區參與與教育推廣,落實「保種-復育-利用」的保育策略。未來也鼓勵企業及機關認購社區育苗成果,打造在地特色綠景,共同推動保育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
2025/05/27
	
解說在地原生種民俗植物圖片
最新消息
首次結合節氣文化與永續行動,「細細樹秧迎端陽」美濃九芎林保安林活動開先例 [屏東分署]
[屏東分署]
為推動保安林多元經營與公私協力,深化民眾對民俗植物與永續綠生活的認識,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於114年5月25日(星期日)在美濃九芎林自然保育保安林內的雙溪熱帶樹木園舉辦「細細樹秧迎端陽」環境教育活動,吸引社區居民、環教工作者及生態愛好者熱情參與。透過苗木認領與民俗植物插青體驗,展現節氣文化與綠色行動的完美結合。

本次活動延續2023年「細細樹秧轉妹家」計畫成果,並結合雙溪熱帶樹木園後方新建之社區苗圃基地,深化在地對原生植物與民俗草本的認識與應用,打造保安林為生態教育、苗木保種及文化推展的示範場域。

活動包含兩大主軸:

一為【小小樹苗社區認領】,由屏東分署與在地業者「忍冬花園」合作,提供具端午節氣與生態文化意涵的6種苗木供民眾認領,包括艾草、黃荊(埔姜仔)、山黃梔、羅氏鹽膚木、九芎及竹頭角木薑子。現場亦鼓勵民眾自備苗木交換,藉此提升社區苗圃種源多樣性,並透過導覽解說,讓參與者了解每株植物背後的文化與生態價值。

二為【端午民俗植物插青體驗】,邀請「果然紅農藝生活」負責人蔡佳蓉及園藝療育講師林雪貞授課,介紹傳統香草植物如艾草與黃荊的驅蚊避邪功效與應用方式,帶領參與者親手製作插青束,實踐節氣文化與人與自然的連結。

屏東分署表示,美濃九芎林保安林鄰近客庄社區,具有地理與文化推展優勢,未來將持續推動社區苗圃計畫,結合原生植物復育、節氣文化與環境教育,打造具文化深度與生態功能的永續教育場域。透過此次活動,凝聚社區力量與民間參與,是實踐全民綠生活與森林永續發展的重要一步。
2025/05/27
大家在舊部落遺址週邊種下原生種樹苗。(圖/林業署南投分署簡盈宜技正提供)圖片
最新消息
拉芙嵐(Dahulan)舊部落栽植原生樹苗 守護布農傳統文化地景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於5月20日攜手辦理百人淨溪植樹活動,地點位於濁水溪集鹿大橋上游濱溪灘地。活動也邀集致力於外來種移除的單位與學界,以及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和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參與,透過移除外來入侵植物銀合歡、清除垃圾,並種下山芙蓉、臺灣櫸、水柳、苦楝、九芎等原生植物,營造多樣生態綠地,提升石虎、穿山甲、草鴞等野生動物棲地,發揮濱溪生態廊道功能。

為配合去(113)年因違規使用而收回的該區域,南投分署自去年11月起推動生態造林,復育約4.29公頃河灘地,栽植原生喬灌木及草本植物逾4,500株,並於今年5月20日擴大辦理本次活動,實踐河岸自然重建與棲地復原目標。

事實上,去年7月即已由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第四河川分署召開溪流與野生動物棲地保護會議,凝聚各界共識,未來移除銀合歡與相關工程作業將儘量避開3至8月的野生動物繁殖季;第四河川分署也承諾,不再核准已成林自然綠帶區域之放租申請,以保障野生動物棲息安全。

南投分署近年積極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劃設6條區域保育軸帶,串聯丘陵、溪流、農地等生態系,其中濁水溪保育軸不僅對上下游連結、整合「森川里海」系統具有關鍵作用,亦是多種野生動物的重要棲地。此次跨機關合作及民間參與的復育行動,正是綠網理念的實踐,未來將持續推動更多夥伴參與,攜手打造全民共好的生態家園。
2025/05/26
向上箭頭
回到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