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訊息公告
::: 首頁
訊息公告
林業保育署林華慶署長致詞
最新消息
《當永續列車駛進森川里海》新書發表 綜覽臺灣生態保育脈絡下的永續地景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台灣環境教育協會合作出版《當永續列車駛進森川里海》,今(27)日上午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大禮堂舉辦新書發表會,本書由《上下游》副刊古碧玲總編輯撰寫,將全球永續趨勢與臺灣的生態保育永續脈絡結合,期待給與社會各界就生物多樣性為本的永續趨勢更多想像。發表會另由中興大學柳婉郁教授及林耀東教授分別以「淨零行動、碳經濟、企業ESG與生物多樣性」及「淨零之外的自然永續」進行新書引言及導讀,,帶領大眾一同認識「自然永續」相關議題。
  本書從淨零、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目標,乃至於最新的永續報告架構,是企業與民眾認識自然永續與ESG的入門手冊!近年來全球各國競相投入永續轉型,無論在政府、在社區、在企業組織,都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及挑戰。永續轉型帶來未來新的商業機制與責任框架,而企業ESG,必須履行淨零目標、生物多樣性保育、以及永續發展目標等的各種永續承諾。在臺灣,里山倡議與國土生態綠網已經為淨零轉型、SDGs及生物多樣性等國際議題具體展現自然永續的在地實踐,不但深具自然碳匯潛力,更是企業ESG的重要標的!
  林業保育署以「永續林業、生態臺灣」為願景,揭櫫完整的自然生態系服務價值,體現自然永續的國際趨勢。為提升森林與自然碳匯,規劃「公司團體參與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專案媒合平臺」,謀求民間企業及團體、林農與減碳三贏。推動里山倡議與國土生態綠網,亦是淨零轉型、氣候變遷、SDGs及生物多樣性等國際議題在地實踐的具體展現。在臺灣里山倡議多年的推動下,守護里山、友善耕作以及採取林下經濟的混農林業等所產生自然碳匯的土地,亦深具增加碳匯的潛力。這也與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23個短期目標所倡導的「氣候變遷調適與減災」與「增益生態系服務功能」不謀而合。
  《當永續列車駛進森川里海》,讓社會各界更容易掌握永續國際趨勢及臺灣在地實踐情形。對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們,請至國家書店(地址: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209號,電話:02-25180207)或五南文化廣場(地址: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電話:04-22260330)洽購或上五南書局網站訂購(購書網址:https://www.wunanbooks.com.tw/product.php?isbn=9789869113298 )。
2023/12/27
台灣高鐵111年認養雲林縣西螺鎮的造林地
最新消息
最值得的投資 企業團體認養造林
氣候變遷、天然災害頻繁,對國土的衝擊日益嚴重,植樹固碳是世界公認可以保護地球,提高地球對環境變遷韌性的有效做法,近年來隨著企業社會責任(CSR) 和ESG等議題的發燒,有愈來愈多企業團體投入綠色造林的公益行列。台灣高鐵111年認養雲林縣西螺鎮的造林地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表示,該分署自106年迄今已受理近20件共75.26公頃認養造林案,今(112)年度受理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日月光環保永續基金會、友信行、資廚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國際扶輪3462地區、綠點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團體捐款認養造林面積共17.98公頃,共栽植46,492株,經過半年多來的用心撫育,目前造林木生長狀況良好,該分署正陸續將執行成果回饋給各認養單位,受到認養單位認同,也紛紛再次詢問明(113)年度開放認養造林的情形。
該分署表示,113年度已規劃3筆共10.96公頃造林預定地提供企業認養,由企業自行與在地部落團體接洽合作造林,於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設置之ESG專案媒合平台開放後即可受理申請;另外考量有心參與的企業可能因時間、人力及專業等因素限制,也將開放包含國有林疏伐跡地、濫墾地收回、河川高灘裸露地等16筆造林地,面積共36.16公頃供企業捐款認養,由該分署辦理招標發包並執行造林撫育工作,預計栽植65,493株適地、原生造林樹種,除了可以活化森林、促進林地永續利用、提供水源涵養、國土保安外,也具有提高生態多樣性、促進生態旅遊、降低河川揚塵等功能。
地球有限的資源日益匱乏,生活環境受到的威脅也日益嚴重,台灣需要更多像慈心、日月光等關懷環境、願意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團體一起加入公私協力的造林大業。造林植福,有意願參與捐款認養造林的企業、團體,可上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網站/為您服務/捐款認養植護樹申辦網頁查詢,或洽服務專線049-2365226分機2222黃小姐。
2023/12/26
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至轄內國中小宣導森林防火的重要性
政策推廣
乾季防森林大火 守護山林靠你我
每年10月至隔年梅雨季來臨前是臺灣西南部乾燥季節,同時也是森林火災好發期。為防範森林火災,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除加強森林護管員滅火技能訓練、移除火災熱點燃料外,更透過垃圾車廣播、公路電子看板、山友宣導等多元管道深入火災高風險區域宣導森林防火觀念與通報專線,呼籲民眾乾燥季節於山區活動應注意用火安全,一同守護臺灣森林資源。

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臺灣近年常遭遇缺水危機、森林火災頻傳,據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統計,歷年臺灣森林火災發生原因有97%是人為直接或間接導致,因此加強民眾防火意識是每年乾燥季節的重要工作。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自112年10月起透過嘉南地區電臺輪流播放森林防火宣導廣告,提醒大眾於山區活動應注意用火安全,同步透過電臺與計程車車隊合作指定收聽,讓更多民眾熟知森林火災通報專線;此外也由嘉義縣各鄉公所及臺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各清潔隊協助,在垃圾清運時段播放森林防火廣播,深入火災高風險鄉鎮部落,提高當地居民防火意識。而嘉義分署亦持續於公路局臺18線沿線電子看板、轄管各大網路社群及眠月線、水漾森林等熱門登山路線不定時向遊客宣導防火的重要性,針對轄區內林農、社區民眾則以精準式宣導相關引火法規,更深耕至國中小進行防火教案,期盼以多元管道增加不同族群對森林火災防範的瞭解。

嘉義分署呼籲,民眾乾季進入山區應注意用火安全,而為了鼓勵大眾共同防範森林火災,舉發燒毀國、公有林者,經查獲犯罪行為人,將致贈舉發人每案10萬元以下破案獎金,若情節重大,得提高至100萬元;最先通報森林火災發生者,則發給5千元以下獎金。民眾如發現森林火災,可儘速撥打免費通報專線0800-000-930,一同守護臺灣珍貴山林。
2023/11/27
最新消息
第18屆環境保護林經營管理研討會
一、 主旨:臺灣地區面積雖然狹小,但物種的數量卻遠高於鄰近國家的平均值,並具有許多特有種及罕見生物;然而這樣的優勢,在近數十年來隨著科技及工業的過度開發下,逐漸喪失。儘管科技發展造就了臺灣經濟的榮景,但對於生態與環境卻造成了難以平復的衝擊,如空氣、水、垃圾與土壤污染、地景系統的破碎化及棲地的劣質化。因此如何在環境保護與工業發展上找到平衡點,實為今日研究之重要課題。
二、 內容:本屆研討會專題演講內容包括:農地造林促進生物多樣性-以大農大富平地森林鳥類群聚為例、應用衛星影像與地理空間資訊建立鳥類多樣性空間指標、臺北植物園不同棲地及季節的微氣候及空污監測、林下經濟的新希望-恆春月桃、臺灣西海岸防風林的營造與機能、臺東知本海岸地區 12 種原生樹種造林初期成效之探討、利用微生物促進造林地碳吸存及碳捕捉能力、三種臺灣重要原生茶科蜜源樹種的種子採收、處理、發芽與儲藏、四湖海岸植物園夜間聲景調查初探、四湖試驗站地層下陷之林相更新栽植策略與規畫初探、溪口河岸植生復育潛力物種初期試驗、海岸劣化地復育樹種篩選評估-以沙岸海岸林地為例、嘉義好美寮地層下陷區採行開溝築堤造林作業之碳匯效益評估、林業試驗所嘉義研究中心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執行成果與未來發展願景、蜂巢式紙筒苗根系之研究、刺竹林新筍及幼竹的生長情形、高雄地區刺竹林林火原因及對策、以圍籬阻隔梅花鹿保護森林地被植物之成效。此外,現場亦張貼海報組之相關研究與本中心執行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成果展示,內容精彩可期。
三、 時間:民國112年11月23日(星期四)。
四、 地點:林業試驗所嘉義研究中心國際會議室(1F)(600054嘉義市文化路432巷65號)
五、 主辦單位: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嘉義研究中心
六、 報名方式:
(一) 線上報名:本所全球資訊網 (https://www.tfri.gov.tw) 資訊與服務/「研討會與活動報名」 項下,進行線上報名。報名期間自即日起至112年11月17日(星期五)止。活動名額為160人,請欲參加者儘速報名,額滿即關閉線上報名系統。
(二) 研討會聯絡人:李育潔小姐,電話:05-2311730 轉370
七、 備註:
(一) 參加本次研討會可獲得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需要者請於研討會當日登記。
(二) 請利用公共交通工具與會。
(三) 自備環保水杯及筷子。
2023/11/16
花與蝶的結合是很美的構圖-香澤蘭與紅肩粉蝶.
最新消息
花開蝶自來?非也!非也!
花開蝶自來的原文是「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但在自然界中,究竟是否所有花都會吸引蝴蝶來訪花吸蜜嗎?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研究人員投入超過10年的時間研究在林業試驗所所屬的恆春和六龜試驗林區,調查蝶類蜜源植物及訪花吸蜜的蝶類。經過10多年的研究,及超過2500多筆的調查資料,兩地總共紀錄蝶類蜜源植物44科99種,訪花蝶類5科93種。恆春試驗林紀錄有19科36種蜜源植物,菊科的大花咸豐草有5科26種蝶類最多,葡萄科火筒樹、海桐科蘭嶼海桐、唇形科臭娘子次之。在六龜調查開花物候70科195種植物中,蝶類蜜源植物有34科70種,由此也證實並非所有的開花植物,蝴蝶都會訪花吸蜜,是有選擇性的。

范義彬副研究員表示,一般都會認為蝴蝶喜歡鮮豔的顏色,從研究的結果發現,淺色的花朵,包括白色、黃綠色等等,占了53.5%,鮮豔的顏色,如橘、紅色,佔22.2%,紫色和多色的佔24.3%;蝴蝶最喜歡的花朵偏好在合辦花佔81.8%,離辦花和無瓣花佔18.2%;雙子葉植物佔97.8%,單子葉植物只佔2.2%;最喜歡的花序是聚繖和繖房花序佔45.5%,圓錐和總狀花序佔31.3%,單生和頭狀花序佔23.2%。

訪花最多的是淡綠弄蝶和臺灣黃蝶,共利用12科18種蜜源植物,斯氏紫斑蝶次之。吸引最多蝴蝶訪花植物種類的是大花咸豐草,吸引最多蝴蝶數量的是高士佛澤蘭、火筒樹、臭娘子、鴨腳木、香澤蘭。
林試所配合行政院組改後原生植物的利用也是農業部成立之後努力的方向,林試所的調查成果說明了原生植物利用和生態保育的重要意義,如何以創新的思維與管理技術,讓蝶類和植物物候的調查成果做為「生態保育」、「環境教育」、「生態旅遊」、「氣候變遷」的依據,農業生產與自然保育和諧共存,也是林業試驗所未來研究的方向。

撰稿人:保護組 范義彬 副研究員
電話:02-23039978 分機 2653
2023/11/16
仁愛高農學生挑選漂流木
最新消息
霧社水庫漂流木開放撿拾 仁愛高農森林科尋寶
卡努及海葵颱風為霧社水庫帶來大量漂流木,台電公司萬大發電廠打撈霧社水庫蓄水範圍漂流木,經過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派員辨識、註記、檢尺、集運具標售價值貴重木之後,不具標售價值漂流木於112年10月30日公告開放自由撿拾,前3天開放設籍於仁愛鄉當地居民優先撿拾,112年11月2日起3天開放設籍於南投縣居民撿拾。
公告自由撿拾地點恰好位於南投縣仁愛高農下方,開放自由撿拾頭兩天,仁愛高農陳威男校長獲悉後,特別商請森林科的老師分別帶領高二、三的學生前來,讓學生撿拾自己喜愛的漂流木,作為盆景製作或木藝課程的素材。仁愛高農森林科老師經常教導學生利用各式各樣的在地素材進行盆栽實務製作,漂流木在盆景的應用上一直是課程的重點之一,本次適逢霧社水庫開放漂流木自由撿拾的機會,便帶領學生前來尋寶,挑選自己喜愛的特別造型漂流木做為製作盆景的素材,回學校後由老師教導處理,可以搭配多肉植物進行創作。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分署長李政賢在公告開放自由撿拾當天下午特別前來霧社水庫開放自由撿拾區域,關心仁愛鄉鄉親撿拾漂流木情形,恰巧遇到仁愛高農老師帶領森林科學生前來,除了一起跟同學尋寶,也現場指導學生簡易的樹種辨識技巧,並開心與同學合影,仁愛高農老師及學生也感謝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工作人員現場解說漂流木相關知識,讓學生收穫滿滿。
2023/11/13
高士佛命名植物成果展
最新消息
植物寶庫Kuskus-高士部落家庭農園及高士佛命名植物成果展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委託屏科大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團隊,與屏東縣牡丹鄉高士社區發展協會、部落青年會、文化健康站耆老及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合作,在11/8上午於屏東分署屏東林業服務小棧辦理「高士部落家庭農園及高士佛命名植物成果展」,由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楊瑞芬分署長主持開幕,並將自11/8至11/19於林業服務小棧展出。
本次計畫在高士部落21戶家庭農園共調查出332植物,部落呈現了特有的多層次農林混作系統。外界好奇的高士佛命名植物、或與高士佛有關的植物共18種,也一次收集完整。在屏東分署及團隊的陪伴下,部落耆老及青年合作無間,挖掘在地25種重要的民族植物,共同採集並以影像記錄將傳統知識保存下來。此外,還設計產出2項在地特色的伴手禮,增加高士部落森林產業的多樣性與根經濟。
高士部落透過韌性社區評估,發現部落族人希望發展部落經濟、傳承在地文化及維護糧食多樣性,而屏東分署及屏科大陳美惠教授團隊也與部落共同討論,決定以家庭農園來協助高士部落將民族植物種回來,將老人家的傳統知識透過耕種傳承給青年,並成為活用傳統知識發展多元森林產業的基底。
  屏科大森林系陳美惠教授表示,家庭農園是混農林業的一種形式,小規模、密集式的多層次農林混作,包含多樣性作物的自家庭園,栽種可食用或使用的樹木與農作物,具有生物多樣性、糧食自給自足、文化特色與增進社區韌性等多重價值。經林試所恆春研究中心林文智副研究員調查發現,高士部落家庭農園栽種的植物332種,共分為穀類、香料、裝飾香花、藥用、水果等12項作物類型,顯現部落農業是一種混合種植系統,家庭農園蘊藏著特殊的植物品種及具有文化內涵的民族植物。
高士部落張美惠督導感謝屏東分署支持部落民族植物的保育與復育工作,讓高士部落將過去自耕自食的生活模式,以及善用部落傳統作物與民族植物的智慧,搭配周宛俞副教授景觀設計與管理,帶動部落超過10戶以上居民共同打造家庭農園,建立高士部落耕食生活的示範點,讓部落傳統知識被種回來,得以傳承。
此次開發的2項特色伴手禮包括高士佛植物的泡茶杯組,並結合高士佛澤蘭 (ljakarau)的茶包,以及融入月桃、食茱萸與野薑花天然純露的蜂蠟蠟燭,都讓高士部落多元森林產業的多樣性更加分,進而成為里山倡議韌性社區的示範點。
本次展期至11/19,也歡迎對高士佛植物有興趣的朋友們來訪。
2023/11/13
黃荊純露生活產品-花蓮分署提供
最新消息
黃荊蒸餾萃取變身生活好物 全面實踐資源循環利用
[花蓮分署]
繼外來種植物小花蔓澤蘭後,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腦筋動得飛快、創意再發想,將原本廢棄無價值的黃荊萃取再利用,製成各式生活用品,讓殘株變綠金,再添一例!

花蓮分署為了發展林下經濟,曾在轄屬南華林業園區大量種植黃荊,做為林下養蜂蜜源。不過,由於園區計畫建置第二貯木場及林業剩餘資材利用場域,不得不移除這些黃荊。為了讓移除後的黃荊能再度被利用,落實資源循環利用理念,花蓮分署將這些殘株蒸餾萃取,再利用所得的大量純露開發成生活用品,包括黃荊純露洗手慕斯、沐浴液體皂及洗衣精等多樣商品。

黃荊是馬鞭草科杜荊屬植物,枝葉具香氣,多元用途,例如可將黃荊燒製成木炭,或藉由氣味燃燒乾燥的莖和葉來驅蚊。此外,以黃荊製成的精油和純露也早已廣泛應用於製作手工皂、芳香磁、精油按摩油、洗髮精及洗手慕斯等產品原料。

2015年,聯合國提出「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SDGs),鼓勵各國依據自身需求和優先議題,將這些目標納入國內政策規劃和行動計畫中。花蓮分署為了推動永續發展,致力於落實循環經濟和資源再利用,以黃荊蒸餾後的純露開發成生活用品,實踐SDGs目標12,達到促進綠色經濟,實現自然資源永續管理、高效使用的目標。
2023/11/08
植樹前合影
最新消息
褒忠新厝仔社區種回原生樹種,享受保安林多元惠益
[南投分署]
雲林縣褒忠鄉新厝仔社區公園位於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轄管第1816號風景保安林範圍內,為當地居民休閒運動之重要場域,公園內部分孔隙地遭外來植物銀合歡入侵,影響整體保安林功能,南投分署將銀合歡等入侵植物移除後,112年11月4日會同褒忠鄉公所、新厝仔社區居民等百餘人,協力於社區公園空隙地種下原生樹種,立法委員蘇治芬、雲林縣褒忠鄉鄉民代表等人亦到場共襄盛舉,活動場面熱鬧且溫馨。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表示,褒忠鄉原舊稱「埔姜崙」,而埔姜正是原生樹種黃荊的俗名,從舊地名不難窺見當地過往原生植物相豐富,本次植樹活動藉由將保安林內入侵植物移除後,與在地居民共同種下黃荊、厚葉石班木、珊瑚樹、台灣樹蘭、蘭嶼羅漢松、水黃皮、光蠟樹等各類防風、蜜源及誘鳥原生植物,除了營造不同層次之生態環境外,更可加深在地居民與保安林之情感連結。

南投分署李政賢分署長表示,1816號風景保安林緊鄰村莊聚落,具有防風、遊憩等功能,早已是當地居民生活環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南投分署除了持續營造及維持保安林良好生態環境,更輔導當地社區協力執行保安林經營管理,讓周遭居民能共同守護且永續享受保安林帶來之多元惠益功能。
2023/11/08
石虎現蹤
最新消息
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協助貓羅溪河灘地生態造林 臺灣原生植物立大功
[南投分署]
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協助水利署第三河川分局貓羅溪河灘地生態造林,自109年起分二階段實施,4年來已完成8公頃餘,期間更觀察到石虎及白鼻心活動蹤跡,可謂生態復育營造成果豐碩。
因造林地點鄰近石虎棲地,南投分署在造林樹種的選擇方面特別用心,邀集包含來自國立中興大學實驗林管理處、農業部生物多樣性中心的多位專家蒞臨造林地點實地評估,最終選定車桑子、黃荊、羅氏鹽膚木、杜虹花等10餘種原生植物,以團狀、點狀、行列等方式配置,跳脫傳統的國土保安、林木生產之經營目的,以營造生態為首要目標,期望提供野生動物適宜的棲息環境,同時達到提升河灘地綠覆率、淨化空氣、植樹減碳、營造景觀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原生植物都來自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苗圃培育,其中「車桑子」更是從母樹調查、種子採集處理,到幼苗培育,都由分署人員一手包辦。車桑子具有耐乾旱、萌生力強、根系發達、叢生的習性,是良好的固沙保土樹種,適合行列栽植、叢狀密植,兼具海岸防風、綠籬營造、庭園美化的功效。
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表示,擇定適當地點栽植,臺灣原生植物不僅對環境適應能力強,在營造及復育野生動物棲地更是功不可沒,呼籲各界響應。而各地種苗、花卉栽培、園藝、農作物栽培、造林業、休閒農業業者,可至「臺灣原生樹木種苗網」(https://theme.forest.gov.tw/forestplant)線上平台選購苗木,投入原生植物繁殖推廣的行列,提高這些極具特色的原生植物在種苗市場
上的能見度及普及率,傳揚原生植物之美。
2023/11/08
回到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