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原生故事
::: 首頁
原生故事
小西氏石櫟
小西氏石櫟
Lithocarpus konishii (Hayata) Hayata
殼斗科就在你我身邊
“殼斗科”這名字或許對民眾可能聽起來有點陌生,但這類植物卻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殼斗科的木材可用於製作傢俱與地板、鋤頭的木柄、儲存酒類的橡木桶,香甜可口的糖炒栗子也是殼斗科板栗屬植物的果實;《冰原歷險記》中松鼠追逐的堅果、《龍貓》送給小妹妹的種子,這些都是殼斗科植物。
形態多樣的殼斗
殼斗科(Fagaceae)植物在臺灣共原產4個屬,約40餘種,分別為苦櫧屬(Castanopsis)、石櫟屬(Lithocarpus)、水青岡屬(Fagus)、櫟屬(Quercus),這些殼斗科與樟科植物是臺灣中低海拔常見闊葉樹林的主要樹種, 此種「樟櫟群叢」林相雖然是臺灣淺山地帶十分普遍的優勢森林,但在全世界森林中此類常綠闊葉林所佔的面積甚小,是我們身邊常見但卻是珍貴的森林資源。殼斗(cupule)是殼斗科植物的特殊構造,由開花時期的總苞發育而來,成熟後會木質化,形成托載堅果的杯狀物或是包覆堅果的保護殼,比如青剛櫟的殼斗則呈同心環狀托載堅果的底部,而糖炒栗子的殼斗則像是海膽狀的硬刺包被整個堅果。
小西氏石櫟
小西氏石櫟是臺灣低海拔原生的殼斗科植物,果實碩大又可愛,是十分值得推廣的鄉土景觀樹種。
常見又可愛的小西氏石櫟
小西氏石櫟是殼斗科石櫟屬的成員之一,因其葉面油亮,因此又被稱之為“油葉柯、油葉石櫟”,又因其葉形較小,在地居民常稱之為“幼葉肚仔”;最早是由臺灣總督府的小西成章(Nariaki Konishi)於1906年採集,之後由臺灣植物界的奠基之父—早田文藏(Bunzo Hayata)正式命名為新種,其種小名konishii即是為了紀念首位採集者小西成章。小西氏石櫟主要分布在臺灣中南部海拔400~700公尺的闊葉林中,算是十分常見易親近的殼斗科植物。簡要形態:常綠小喬木,常自基部即分枝成多主幹。葉為橢圓形至倒卵形,長 6~10 公分,上半部具粗鋸齒,先端漸尖至尾狀。花期大多於5~7月,花為蟲媒花,開花時乳白色的穗狀花序布滿樹冠,有時雌雄花生長於同一花序,雄花在上,雌花在下。殼斗呈淺盤狀,只包被堅果下方約1/3處;堅果呈壓縮狀球形或橢圓形,長 1.5~1.8 公分,徑 2.5~3.3 公分,先端常有小尖突,基部圓鈍而呈截斷狀,果期約9~11月。
全民瘋殼斗,但不要過度採集
近年,臺灣興起蒐集殼斗科種子的風潮,各種原生的殼斗科植物備受種子收藏者的愛好,型態各異的種實,讓愛好者們趨之若鶩,在殼斗科結實的季節裡,常可看到愛好者專門上山尋找,成熟又飽滿的種實常被人收藏,或是製成項鍊、鑰匙圈等飾品;在殼斗科植物中,小西氏石櫟一直都是最熱門的蒐藏目標,果實碩大而且精美可愛。近年已有學術單位進行小西氏石櫟食用性的評估,在野地裡,小西氏石櫟的果實是野生動物們的美味佳餚,也是渡冬時重要的食物,雖然種實外有堅硬的防禦構造,但動物們總會有辦法,飛鼠和松鼠用門牙咬開外殼食用,嬌小的象鼻蟲則利用鑽頭般的口器打洞產卵;當你在野外偶遇小西氏石櫟的時候,請留下美好記憶,千萬不要過量的撿拾,讓野生動物們渡過一個飽足舒服的冬天,也留下這美麗植物未來下一代的種源。
優良的鄉土景觀樹種
推廣種植當地原生種是目前全世界植栽綠美化的普遍趨勢,小西氏石櫟原生於臺灣低海拔地區,可適應融合於各地城鄉生態環境,基於適地適種的原則,十分適合用來推廣種植為原生景觀樹木,也是校園植物及鄉土教育的優良樹種。
手繪圖
手繪圖之作者:過山貓·小佾
進一步的閱讀
林奐慶 (2019) 臺灣橡實家族圖鑑。麥浩斯出版。
楊智凱、邱麗蓉、張良芳、王志強 (2014) 臺灣的殼斗科植物:櫟足之地。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出版。
呂勝由、楊智凱、吳維修、謝卉婷 (2012) 臺灣橡實森林博覽會。林業試驗所出版。
回到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