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科:常綠闊葉林的主要組成樹種
樟科(Lauraceae)植物主要分布於熱帶至亞熱帶地區,是常綠闊葉林的主要組成樹種。在全世界的植群類型中,常綠闊葉林所佔面積比例並不高,而且以分布於東亞的常綠闊葉林最為典型;在台灣的低海拔地區,我們生活圈周邊最普遍出現的植群即是常綠闊葉林,這種我們日日所見的森林,在全世界卻是分布不多、不常見的,因此常綠闊葉林可說是臺灣低海拔的代表性森林、最具特色的森林,包括了臺灣山地植群帶中低地的榕楠林帶(Ficus-Machilus zone)、淺山的楠櫧林帶(Machilus-Castanopsis zone)。
種類繁多的樟科植物
樟科植物在全世界約有2,000多種,被人類廣泛利用,已深入我們的生活與文化,例如常見的辛香植物肉桂(Cinnamon),果實碩大作為蔬果食用的酪梨(Persea americana),象徵榮耀與勝利又可做為香料的月桂(Laurus nobilis)。臺灣原生樟科植物的種類也十分多樣,有大約12屬69種,除了無根草(Cassytha filiformis)為寄生性的纏繞草本外,剩下成員皆為灌木及喬木,與我們生活最常接觸的種類有早期用來提煉樟腦並廣泛種植為行道樹的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以及近年本土新興香料植物山胡椒(Litsea cubeba,又名馬告)。
葉背黃金光閃閃的金新木薑子
金新木薑子為樟科新木薑子屬(Neolitsea)的成員之一,最早於西元1911年由日本植物學者早田文藏(Bunzo Hayata)正式命名為新種,之後分類處理改為白新木薑子(Neolitsea sericea var. sericea)之變種,二者之形態區別為白新木薑子的葉背粉白,金新木薑子的葉背佈滿金褐色的絹毛,也因此金新木薑子之變種名aurata有金黃色之義,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更顯華貴高雅。
在陽光下,金新木薑子的葉背金黃閃亮。(王昱淇攝)
金新木薑子栽植於庭院中,夜間打燈後金光閃閃。(邱清安攝)
野地族群已十分稀有
金新木薑子於臺灣僅分布於綠島及蘭嶼,其中以蘭嶼小天池附近較容易見到,在前往小天池的途中,一棵棵不比人高出多少的植株佇立在小徑旁,葉片上具有新木薑子屬(Neolitsea)標誌的三出葉脈,葉形卵形,葉緣全緣,強勁的海風屢次吹起、翻動葉片,讓葉背帶有金屬光澤的金黃絹毛在陽光下閃耀生輝,非常具有辨識度,在開闊、日照更強之環境下,金新木薑子的色澤就更明顯。冬季時,嬌小的花朵簇生於葉腋,樟科植物的萼片與花瓣型態相似難以分辨,因此通稱為花被片,多為雌雄異花,雄花具有多輪雄蕊,雄蕊的花藥上依種類不同有不同數量的腔室,因此能根據雄蕊的輪數與腔室數量判別不同的物種,魔鬼藏在細節中,嬌小的花朵暗藏了樟科植物鑑定的關鍵,金新木薑子米黃色的花與華麗的葉片相比之下並不顯眼,待到7、8月時,橢圓形的漿果漸漸成熟,呈現亮眼的鮮紅色,掛滿枝端的鮮豔果實,吸引野生動物取食。
華貴典雅的庭園樹
金新木薑子生育地侷限,野外數量稀少,於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中被列為瀕危物種(Endangered, EN)。然金新木薑子在坊間園藝市場上已常可看到販售,因為金光閃閃的討喜外觀,其商品名有「佛光樹」、「七寶樹」的別稱。近年來在民間及政府的努力下,利用人工扦插及種子繁殖的個體減少了野生族群的壓力。在原生地蘭嶼惡劣的環境雕琢之下,金新木薑子適應力甚佳,耐鹽、耐風、耐旱,喜歡溫暖的環境,非常好種植,是全年都具有極高觀賞價值的常綠樹種,亮麗的外觀適合做為主景物配置,種植時須留意給予其充足的陽光,以免光線不足導致葉背金色絹毛減少,惟有強烈的日照才能使它的美麗完全展現。
手繪圖之作者:過山貓·小佾
進一步的閱讀
鐘詩文、許天銓 (2017)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一卷:蘇鐵科──蘭科(雙袋蘭屬)。貓頭鷹出版。
陳坤燦 (2016) 愛花人集合! 300種最新花卉栽培與應用。麥浩斯出版。
呂福原、歐辰維、曾彥學、王秋美 (2017) 臺灣樹木誌。中華易之森林植物研究協會出版。